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3-27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谢茹(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促进乡村生态产品增值、生态资源变现,是建设“高颜值”美丽乡村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之道。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依托“生态佳”优势,做好“生态+”文章,在全国首创建设自然保护小区,打造一批生态景观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提升至2022年的2.65万元。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县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肯定了当地保护自然生态、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把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

江西省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新华社发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扬起了绿色发展的风帆。但也有一些地方虽然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却没有发挥这些资源的应有价值,或不重保护,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或不善利用,缘木求鱼、大材小用。究其原因,还是对生态价值认识不足、价值实现办法不多。要坚持乡村绿色发展,着眼探索形成可量化、可交易、可持续的乡村生态价值转换机制,着力摸清生态“家底”,盘活生态“家产”,壮大生态“家业”,努力让乡村“含绿量”变成发展“含金量”。

  乡村生态资源类型多样、价值不一。算好“生态账”,先要盘清“生态底”。比如,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乡村生态资源目录指引,指导基层按照统一标尺和规范要求,全面摸清生态构成、数量、质量等底数,建立生态资源“数据库”。探索建立乡村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及核算结果应用办法,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加快构建统一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强化乡村生态资源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资源变化、保护、利用等信息,确保生态“家底”有“数”可循。

  加快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变,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生态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产权主体权利,探索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分置运行。加强生态环境要素交易平台建设运营,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高效对接,以生态赋能乡村旅游、乡村建设,开发乡村生态产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属交易、投资融资机制,破解生态资产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探索“两山银行”、“湿地银行”、“生态产品价值评价+项目”信贷、绿色保险等做法,拓宽了生态资产融资渠道。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制度设计、监督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绿色化考核等制度体系,将GEP增长目标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指标,探索推进GEP与GDP双核算、双运行、双考核、双提升。比如,统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加大绿色生产支持,建立完善生态农产品评价和培育体系,把生态嵌入农产品价值链。推动政策衔接和部门协同,提高政策整体效能,打通政策落实堵点。

  生态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价值上,还要充分挖掘乡村生态传承文化的人文价值、诗意和谐的美学价值、涵养文明的社会价值,让乡村生态价值实现得更加充分。比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树木等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又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做好挖掘整理展示文章,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在保护生态中传承农耕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良好的生态是宜居的基础,要进一步释放乡村生态的社会价值,努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助力乡村面貌提升、乡村风气涵养,让乡村既得“风景”,又有“钱景”,更具前景。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把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化生态红利为民生福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推进乡村生态价值增值变现,以鲜亮的生态底色描绘好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7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