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驻村手记⑤】槐树的故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驻村手记⑤】槐树的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22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驻村手记⑤】

  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仿佛在一夜之间,村委门前的那棵老槐,就换上了绿衣。

  初到大宁县罗曲村,我便被这棵槐树深深吸引。村支书李鹏飞告诉我:“这是一棵国槐,是咱的本土树种。专家估测,它有120多年的树龄,但据村里老人说,已逾200年。”

  以国为姓,足见这一树种的历史之悠久、地位之尊贵。翻阅资料,随处可见槐的隐喻:古时,国槐是“公卿大夫之树”,凡称槐府、槐第,即非平民之居;在唐代,槐常用来指代科考,譬如,考试的年头,称槐秋;考试的月份,称槐黄;赴京赶考,称踏槐……

  “老话说,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说起槐树的故事,74岁的罗曲村村民任文山,眼里闪着光,“我小时候上学,就在大槐树旁。”

  2020年,因地面沉降、土层堆积等问题,老槐深埋地下,仅有部分树干裸露在外,似已失去生机。在李鹏飞的带领下,村两委多次商讨应对之策,努力协调来了资金和人力,这才救回了老槐。

  许是因为盛名在外的洪洞大槐树,印象里,山西多槐。来到大宁一看,果不其然。据大宁县林业局统计,960平方公里的大宁县全域,百年以上树龄的国槐,超过25棵,其中,千年以上的,有6棵!历经岁月砥砺,古槐有的树身成洞,有的只剩半个身,可抬头仰望,顶上依然枝青叶密。端详古槐,只觉盛大之间,满是温蔼。

  “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千百年来,在众多乡人的心中,槐树是流逝的年华、岁月的见证,代表着悠悠的乡情,有着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槐树全身都是宝。”大宁县林业局局长李红宇向我介绍,“槐树材质,刚柔相济,耐磨、耐压、耐日晒雨淋。槐花可食,槐树胆可作为染料,槐叶、槐条、槐根、槐角,皆可入药。”

  进入4月,以槐花为原料的食品,开始登上餐桌。实际上,此时开花的槐树,是外来树种刺槐,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洋槐。于1953年后,才进入大宁。

  刺槐生长迅速、适应力强、抗干旱、耐盐碱,常用作保持水土、城乡绿化,如今已遍布大宁全县。数据显示,2000年,大宁的森林覆盖率为16.8%,到2023年,已增长至36.7%。其中,刺槐的贡献不小。

  植槐、敬槐、用槐、食槐……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国槐,还是远道而来的刺槐,都已在国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沉沉光阴正化作更多槐树的年轮,槐树的故事,还将继续陪伴着人们,走进每一个春天。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2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