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9】聚而踏歌,一“踏”就是数千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9】聚而踏歌,一“踏”就是数千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29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9】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9】聚而踏歌,一“踏”就是数千年……

  2023年,侗族大歌专场表演走进中南民族大学。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贵州的山,青绿无边。山谷间的云雾,缥缈梦幻……

  “饭养身歌养心,大歌千年唱,梯田世代耕……”一缕仙乐般的歌声袅袅传来,我们知道,侗寨到了。来到我国侗族人口最密集的贵州黔东南,处处都可听到歌声。

  对于侗族大歌的起源,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唱歌,生活像缺少了盐巴一样,没有滋味。一天,有只百灵鸟告诉人们,天上有一棵神树,结满了“歌果”,仙界正是有了它才歌舞升平。侗族青年四也决心去天上“盗歌”。在雄鹰、喜鹊和画眉鸟的帮助下,他历经磨难,终于拿到了“歌种”。“歌种”在人间结出无数“歌果”,而侗寨苗乡的人们吃了仙果,个个变得能歌善舞。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专家考证,侗族大歌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已较为成熟。南宋大诗人陆游就曾对侗族青年男女成群结队相约对歌,通过歌声相见相识、相知相爱做过生动记述:“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

  侗族没有文字,有人说,侗族大歌就是侗族有声的民族史。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大歌里唱的又何止是历史?他们热爱自然,于是唱起了《蝉之歌》;他们赞美爱情,于是唱起了《远处看你像个红柿子》;他们怀念先人,于是唱起了《祖公上河》;他们欢迎客人,于是唱起了《敬酒歌》……“不种田无法把命活,不唱歌日子怎么过?”凡是生活中有的,都要唱!因此,它还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精神生活的钥匙。

  “十二种花朵山茶最红,十二种树木杉树最有用,十二种师傅歌师最受人敬重!”歌师在侗寨里地位极高,他们教歌分文不取,集体的节日、各家的大事都由他们主持。他们不是职业祭司,更不是财主头人,而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们能唱出最真挚的喜怒哀乐。

  一代歌圣、侗族诗人陆大用就是歌师的杰出代表。陆大用是贵州黎平肇兴人,出生于清嘉庆年间。他一生创作了上百首歌曲,极大丰富了侗族大歌的题材,突破了情歌和史诗的传统,他的歌有的鞭挞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讽刺子女不孝敬老人,有的督促农人勿误农时,有的劝谕大家保护自然,人们把他的歌一语双关地称作“大用歌”。

  侗族世居的山岭村寨往往偏僻闭塞,侗族大歌也因此长期处于“唱在山中人未识”的状态。直到新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慧眼识珠”,侗族大歌才被更多人知晓——

  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贵州省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萧家驹和贵州省群众艺术馆馆长薛良,因参加贵州土改运动,来到黔东南黎平县侗族地区,第一次听到了侗族大歌这一传唱于当地田间地头的“天籁之音”。赞叹之余,他们与当地歌师、歌班进行了广泛交流,开始对侗族大歌进行初步调查和研究。

  结合在调查中获得的资料,薛良写就《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一文,发表在1953年第12期《人民音乐》上,这为侗族大歌研究迈出了第一步。

  随后,在1953年,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侗族青年女歌手吴培信、吴惜花、吴秀美、吴山花走出大山,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她们演唱的侗族大歌《嘎亮雷》(蝉之歌),引起轰动。

  1957年,萧家驹再次带队深入侗乡,采录了50首大歌及拦路歌、开路歌、踩堂歌、戏歌等,于1958年辑成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专著《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由此声名鹊起。

  1986年,由吴玉莲等9名侗族姑娘组成的黔东南侗族女声合唱团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亮相,将侗族大歌唱到了国际舞台。

  “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侗族大歌,我从北京返回了贵州。”自小生长在黎平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原研究员、侗族学者邓敏文向记者讲述了他和侗族大歌的故事。当年,他在贵州进行田野调查,偶然听说侗寨里流传着一首《孔子之歌》。“从前孔子写条礼尚书。下画墨线上成规,万代相传让咱不糊涂……”歌词里,不仅有“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劝学教化,还讲述了侗族与汉族、苗族、瑶族、壮族等兄弟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

  这让邓敏文敏锐地意识到,侗族大歌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更点燃了他钻研侗族大歌这本无字“百科全书”的激情。这一钻研,就是一辈子。

  2002年,邓敏文与当地政府一起创办了“岩洞中学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将大歌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为了大歌的系统保护和传承,他又积极参与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2009年9月,他的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邓敏文也见证了越来越多人投入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中来。

  2017年,因为“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家乡文化的距离越拉越远”,在广东打工的黎平人张专辉和妻子吴凤英返回贵州,在从江县美德村组建起一支学习、演唱、传承侗族大歌的“云上侗寨小歌队”。他们将村里的孩子组织起来,走村串寨拜访侗族老歌师,系统学习传统侗歌唱腔、发音和用词。“我们还通过视频等形式进行教学,避免传统‘汉字记侗音’不准确的问题,努力还原最传统的唱法和词曲。”对于学习传统侗歌,张专辉一丝不苟。

  2018年,以侗族民间传说为灵感来源的“侗家七仙女”歌队在黎平县盖宝村成立,她们将一个个视频传到网上,吸引了无数网友点赞。如今,她们又在火爆的“村超”“村BA”赛事表演中频频登场,被不少网友称作“最火民族女团”。“火起来的是民族文化,活起来的是大歌的生命力。”“侗家七仙女”队长吴家佳对记者说。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89】聚而踏歌,一“踏”就是数千年……

扫码看视频 听侗家天籁之音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9日 01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