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熊猫:中法友谊的桥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熊猫:中法友谊的桥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17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故事】

  作者:赵良冶(中国作协会员,长期从事大熊猫文化研究,出版有《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等长篇报告文学)

  中法两国,远隔重洋,友谊源远流长。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回眸历史,在两国长时间的交往中,大熊猫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155年前,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中国四川的夹金山地区发现了大熊猫。从那以后,中国国宝大熊猫超越时空,成为中法友谊的重要桥梁之一。中国大熊猫的每一次亮相,总是让法兰西人民如痴如醉。

  每年的4月1日,对全世界大熊猫的众多粉丝而言,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是大熊猫被科学发现的纪念日。

  2024年的这一天,我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再次探访法国出生、归国半年多的国宝“圆梦”。

大熊猫:中法友谊的桥梁

插图:郭红松

  春天的成都平原,阳光明媚,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绿树成荫,游客熙熙攘攘。

  我径直去往“一号别墅”。这里的居住者多为“海归”熊猫,“圆梦”就在其中。刚用完早餐,只见它斜躺于草坪,肆无忌惮地伸展开四肢,沐浴着春日的暖阳。

  虽然已经成年,“圆梦”还是那么活泼好动,察觉游客接踵而至,立刻抖擞起精神,惬意地嬉戏、卖萌。

  圈舍宽敞,周遭茂林修竹,家乡的美食,可尽情享用,“圆梦”好安逸!一旁牌子上的“法国出生、法国归来”分外醒目,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一

  在中法航线上,最早享受贵宾待遇的大熊猫,应该是“黎黎”和“燕燕”。

  话说1964年,奉行戴高乐将军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法国,率先打破冷战坚冰,跨越阵营鸿沟,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其后,两国在外交、经贸、文化多领域展开合作,为西方大国同中国的外交树立了榜样。无可讳言,法国人的一大遗憾,就是两国建交之时,未曾提及大熊猫这事儿。

  1973年,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访问中国,他十分期望能够得到大熊猫,以满足法国民众的期盼。告别宴会上,蓬皮杜袒露心扉,中方慷慨应允,赠送法国熊猫一对。

  友谊的使者来了!夙愿得偿,法国民众欣喜若狂,举国上下掀起了“熊猫热”。

  当年12月8日,待在笼中的熊猫幼崽“黎黎”和“燕燕”,由法方相关人员陪同,登上北京直飞巴黎航班的头等舱,前往巴黎文森动物园安家落户。

  年龄约周岁的两只大熊猫幼崽,犹如两团圆滚滚的黑白色绒球,那副可爱的样子,真是人见人怜。幼崽挺懂事,左看右看,确信周围环境没有威胁,才放下心来,时而蒙头大睡,时而吃个不停。

  真是缘分呀,同机的乘客喜出望外。很多乘客故意多次往返卫生间,以便在经过时近距离多看大熊猫几眼。

  动物园提前做好了准备。除了单独的卧室,活动区树桩、喷泉、泳池等设施一应俱全,管理员们更是对幼崽宠爱有加。动物园还为熊猫设置了玻璃幕墙,既方便游客参观,又防止它们受惊扰。

  巧的是,“黎黎”的老家就在四川宝兴县,那里是法国博物学家戴维第一次科学发现大熊猫的地方。当年,准备带回法国的活体熊猫不幸身亡,博物学家的愿望落了空。

  法国人民期待了上百年,终于盼得中国的大熊猫光临,并且是一雌一雄。法国人都希望“黎黎”“燕燕”能快些长大,繁衍后代。

  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的4月里,“黎黎”患胰腺癌不治身亡。

  失去了一只大熊猫,繁育梦难圆。

  与“黎黎”的夭折不同,“燕燕”在法国的动物园里度过了27个春秋。法国民众像关爱自己的宝贝孩子那样,百般呵护这只孤独的熊猫。熊猫的主食竹子都要从数百公里外运来,搭配牛奶、鸡蛋加水果熬制的营养粥,直至“燕燕”寿终正寝。

  一般的野生大熊猫,寿命在20岁左右,与之相比,来到法国的“燕燕”算是高寿。

  二

  随着大熊猫“燕燕”的离去,法国人对熊猫的思念与日俱增,可谓望眼欲穿。

  这时的中国,早已停止对外赠送或交换大熊猫,而是改为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外合作研究模式,既满足了其他国家民众观赏大熊猫的心愿,唤起人类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也推动了国外大熊猫饲养、繁育研究的进程。

  遵循这一原则,为让大熊猫再度踏上这片土地,满足民众期待,法国政府不断与中方协商,达成为期十年的中法大熊猫繁育合作计划。

  惊喜突如其来,法国民众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奔走相告,又一轮“熊猫热”拉开帷幕。

  隔离检疫期间,熊猫尚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其迷人的身影早已漂洋过海,登上了法国街头的海报,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民众满怀期待,媒体造势铺天盖地,报刊大量登载专访和照片,法国电视二台全程跟踪报道。

  中方精心挑选的一对3岁多的熊猫——雌性的“欢欢”和雄性的“圆仔”,于2012年1月15日搭乘专机,从成都直飞巴黎。11个小时之后,专机准点降落在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

  冒着寒风,中国驻法大使、法国议员等嘉宾,以及各界代表纷纷上前,欢迎“欢欢”“圆仔”这对友谊使者。法国的记者们尤其“疯狂”,特制运输笼刚落地,就争先恐后,手持照相机或扛起摄影机一拥而上,对着大熊猫找角度、抢镜头,好一阵狂拍。

  欢迎仪式结束后,车队护送“欢欢”和“圆仔”,去往博瓦勒野生动物园的新家。博瓦勒野生动物园距离巴黎200多公里,位于法国中部的圣艾尼昂市。当地民众通过欢迎海报、横幅、电子屏幕等各种方式,喜迎新邻居。

  博瓦勒野生动物园是法国面积最大的动物园,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珍禽奇兽,动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深受法国乃至欧洲游客青睐。

  熊猫馆的中国风浓郁,东方的亭台楼阁自不必说,圈舍采用孔雀蓝色的琉璃瓦,就连室外活动场地的山石,也效仿中国蜀地的模样,尽量与熊猫在成都的生活环境吻合。

  一旁悬挂的中国地图格外醒目,熊猫家乡四川的位置,被特别标注出来。

  且看“欢欢”“圆仔”,它们一前一后,迈着特有的“熊猫步”,溜达至室外活动场地,首次与法国民众见面。

  那些日子,熊猫馆总是人头攒动。人们起个大早,驱车前往博瓦勒野生动物园,就为第一时间见到来自中国的国宝。

  熊猫馆开馆的第一天,前来参观的孩子们,把面部绘成黑白的“熊猫脸”,形成一道别样景观。熊猫脸谱由动物园的员工细心描绘,作为送给熊猫小粉丝的礼物,而孩子们也会画上自己心中的熊猫,寄给万里之外的中国小朋友。

  通过熊猫,中法两国的孩子心相连,建立起更多的联系。

  两只大熊猫,被法国人誉为“金童玉女”。动物园安排专人悉心照料“欢欢”和“圆仔”,每日的膳食都进行科学搭配。圈舍内外,熊猫随意走动,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

  正值锦瑟年华,来自中国的“欢欢”和“圆仔”,以其无与伦比的颜值,吸引着法国乃至欧洲的人们,动物园游客数量从往年的60万人次左右,一下子增至100万人次。

  游客眼里的大熊猫,除了有迷人的外表,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象征着和平、友善、保护生态的精神。

  笑逐颜开的法国人,翘首以盼,希望早日见证熊猫宝宝的诞生。

  三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2017年的春天,“欢欢”与“圆仔”自然交配失败。在中方专家指导下,动物园方面实施了人工授精,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静候佳音。

  当地时间2017年7月26日上午,“欢欢”超声检查完毕,欣喜若狂的博瓦勒野生动物园负责人,立刻向众多媒体宣布:“欢欢”体内发现胚胎!

  获知喜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繁育、饲养团队赶赴法国,会同法方对“欢欢”全天候监护,确保万无一失。8月4日晚间,“欢欢”顺利产下宝宝,体重142克。

  中法合作结硕果,皆大欢喜,首只在法国出生的雄性大熊猫幼崽,给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更多希望。对博瓦勒野生动物园而言,大熊猫繁育终获突破,也属于标志性事件,值得大书一笔。

  大熊猫开枝散叶,法国人引以为傲,法国的“熊猫热”再度升温。顺应众多粉丝的要求,动物园官方网站不时发布视频,聚焦大熊猫日常生活,好评如潮。

  “欢欢”产仔当天,2600万名网友通过社交网络,目不转睛,关注整个过程。熊猫宝宝出生100天,动物园播放宝宝的成长视频,引发媒体热捧,转载量达数万次。

  法国的熊猫粉丝通过网站,热切地关注熊猫宝宝每天的变化。

  经过中法双方反复斟酌,宝宝得名“圆梦”,既圆了法国人的一个梦想,也见证了中法两国友谊的不断深化。

  在12月4日的熊猫幼崽命名仪式上,中法两国上千名嘉宾出席,法国总统马克龙夫人、“圆梦”的教母布丽吉特·马克龙在致辞中说,“圆梦”是中法友谊的硕果,也将成为中法两国的纽带。马克龙总统在40岁生日之际,还特别携家人莅临动物园,看望“圆梦”。

  2018年1月13日,是让法国众多熊猫粉丝沸腾的一天。这一天,“圆梦”正式亮相熊猫馆。5个月大的“圆梦”,体重11公斤,宛若会动的毛绒玩具,呆萌可爱,获得了一个美称:熊猫小王子。

  顾不上天寒地冻,粉丝们如潮水般涌向动物园,熊猫馆前人山人海。“圆梦”爱撒娇,时而依偎在妈妈怀里,时而在妈妈身上翻来滚去,可谓母子情深。

  熊猫的明星效应立竿见影,动物园游客数量再创新高,2017年达150万人次。

  常言道:好事成双。“圆梦”4岁时,又迎来了两个双胞胎妹妹,法国的“熊猫热”进入又一次高潮。

  为双胞胎宝宝取名,动物园玩起了时尚,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超12万人参与。5组备选名字中,“欢黎黎”“圆嘟嘟”的呼声最高,最终胜出。这名字起得巧妙:“欢”源于妈妈“欢欢”,“黎”取自法国首都巴黎;“圆”来自爸爸“圆仔”,“嘟”即成都那个“都”的谐音。

  照顾熊猫五口之家的吃喝拉撒,动物园深感责任重大。为保证它们过得舒心,动物园再次扩大熊猫的室内外活动面积,成立专门的团队负责照管。

  这一大家子,健康又快乐:作为家长的“欢欢”“圆仔”,体型大,奔跑快,食欲旺盛,伸懒腰打哈欠,尤为惹人爱;步入成年的“圆梦”,褪去稚气,精力充沛,最大的特点是贪吃;幼年期的“欢黎黎”“圆嘟嘟”,身手敏捷反应快,充满好奇心,玩起来没完。

  超级萌宠,大受欢迎,游客络绎不绝,2022年突破了200万人次。

  转眼到了2023年7月26日,按照中法大熊猫繁育合作计划相关规定,6岁的“圆梦”归国,回到爸爸、妈妈的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至于“圆梦”的爸爸、妈妈,按照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两国签订的协议,将继续旅居法国直到2027年。

  互联网上,法国的网友不断留言:哟,小东西,你已经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圆梦”一脸调皮,还是那么帅;我们很想你,很高兴收到你的消息,看到你的照片;保重身体哟,给你一个大大的抱抱;好好照顾你自己,找到“未婚妻”后告诉我们;快去成都,与“圆梦”再续前缘……

  思念与祝福,化作幽默与风趣,充满法式浪漫。

  “圆梦”回家这些日子,我来过两趟,圈舍外拍照的人特别多,其中不乏外国游客。

  中午时分,游客更多了。“圆梦”挺胸直立昂头,做欢迎状,憨态可掬爱煞人。一扭头,发现饲养员送来几根嫩竹笋,连忙端坐在地上,前掌抓起递到嘴边,牙齿剥去外壳,几口吞进肚子,一会儿就吃得干干净净。

  我轻声呼唤,已经能听懂中文的“圆梦”,抬头左顾右盼。这副乖巧的模样,让我想起博瓦勒野生动物园内那座落成不久的纪念铜雕——《“圆梦”:圆一个梦想》。

  知道吗?“圆梦”,法国民众太想念你了!为解思念之苦,特意请来雕塑家,艺术地再现依偎妈妈怀中的“圆梦”。

  牢记“圆梦”故事,不忘友谊使者。

  每一位观赏纪念铜雕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甚至产生强烈的冲动:看“圆梦”去,再圆一个梦!

  快来中国吧,快来成都吧,与“熊猫小王子”再续前缘。

  四

  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层面的交流,同样离不开大熊猫。

  早在1987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的吴作人,应法国政府邀请携夫人萧淑芳访法,并在巴黎塞尔努西博物馆联袂举办画展。

  吴作人对巴黎并不陌生,1930年5月,远赴欧洲求学期间,曾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在这座城市认识许多朋友,结下深厚友谊。

  展出作品中,国画熊猫、牦牛、骆驼、金鱼引人注目。近观水墨熊猫,简约而不简单,那墨色、那情趣、那活泼劲儿,将熊猫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细细品来,只只熊猫跃然纸上,神态自然,模样可爱,充满灵性和韵味。

  法国人认为,吴作人的水墨熊猫别开生面,在遵从传统技艺的同时注重强烈的时代感,传递出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不愧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产物。

  2003年,作为中国文化年交流项目,已经去世的吴作人的熊猫等绘画作品,在阔别16年后再度与法国观众见面。

  由此及彼,以吴作人的熊猫水墨画作为图案的邮票,法国人照样兴趣浓厚。

  1963年,为了加强对珍稀物种的保护,中国发行全世界第一套大熊猫邮票。熊猫登上邮票,用什么样的图案最特色鲜明?当时的国家邮电部考虑再三,选中吴作人的水墨熊猫作图案,设计出一套3枚的熊猫邮票,格调高雅,深受好评。

  10年之后,第二套熊猫邮票问世,6枚邮票图案依然出自吴作人;1985年,印制首枚熊猫小型张邮票,依然是吴作人的水墨熊猫。

  中国的熊猫邮票给法国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4年,法国邮政发行小全张《自然系列:熊》,邮票设计别出心裁,图案为4种熊科动物叠罗汉。从下往上,依次为北极熊、棕熊、黑熊、大熊猫,体型一个比一个小。

  小全张邮票发行,背景特殊,发行时间在中法合作研究大熊猫之后,最得宠的熊猫高高在上。

  2017年岁末,法国邮政抢在熊猫幼崽“圆梦”与公众见面前夕,推出纪念邮票。全套4枚邮票,其一为“圆梦”照片,其余是它同妈妈的合影。“圆梦”乖巧可爱,“欢欢”对儿子疼爱有加,摄影师抓拍到位,母子俩的温馨时光好感人。

  仅仅过去两年,法国的熊猫邮票再度发行。这次的设计颇有创意,系法国画家伊莎贝尔·莫里娜的力作。一套4枚小版张邮票,绘出熊猫不同的萌态,边纸用法文注明:大熊猫,中国的国宝。

  法国人对于大熊猫的喜爱,由此可见。无数的事实证明,作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长期以来,始终是中法友谊的桥梁!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7日 14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