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记者 焦授松
10月5日,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举行德国北威州青少年赴华交流研学成果座谈会,来自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波恩、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帕德博恩四所孔子学院,亚琛工业大学,莱茵国际学校的赴华师生代表及正在德国交流访学的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德国师生介绍了赴华研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对中方给予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余勇热烈欢迎今年以来通过“青年使者学习交流计划”等项目赴华交流研学及即将赴华的北威州师生做客总领馆。他表示,习近平主席去年宣布“欧洲翻番”倡议,推动中欧青少年加强交流沟通、促进理解和友谊。在座青少年朋友是中德民间友谊的使者,是德国提升“中国能力”的支点,是中德关系的未来。
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团员在今年夏天举办的“唱歌学中文”主题研学夏令营中,参加了云南民族音乐讲座与现场演奏体验活动,亲手制作扎染,体验甲马拓印非遗项目,感受普洱茶与咖啡文化,还参访了云南省博物馆、西南联大旧址、讲武堂、翠湖及官渡古镇等历史文化地标。团员们还在楚雄参与了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体验了篝火晚会,品尝了过桥米线等云南美食。
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到熊猫家乡,感受中国速度”主题短期文化交流活动中,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走进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近距离感受中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先进技术,并通过磁悬浮列车科普讲座,了解了“中国速度”背后的科技力量。此外,团员们还体验了中国高铁,感受成渝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考察中国高铁企业,了解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以及中国未来绿色交通的发展前景;探访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地,深入了解中国古人的生态水利智慧、中国宗教文化和石刻艺术;感受成渝两地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和人文风情,并在熊猫家乡了解大熊猫生态保护和繁育情况。
“中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合唱团团员韩浩轩和韩峰岳说,中国之行不仅让他们近距离体验了遥远东方的异域文化,更丰富了他们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感悟。过去,关于中国的知识多是从纸上读来,如今有机会亲身体验,他们的感受更为真实、超出预期。他们说,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城市都不一样,既有非遗宝藏,又有现代脉动。
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学员伊蕾达·古纳斯说,自己的父亲喜爱中国电影和流行音乐,她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中文,后来通过结交中国朋友,进一步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中国之行,她被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深深震撼。
“中国之旅太令人满意了,希望有机会再去中国。”帕德博恩孔子学院学员彼得·雅各布斯到访了西安和上海,两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给他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他不仅被中国丰富的文化和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还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中国的青少年都很热情,大家一起玩游戏特别开心”。
波恩孔子学院学员安娜蕾娜·保卢斯、亚琛工业大学学生菲利希亚·埃尔布都认为,中国之行让他们的中文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说,中国的同学都很好客,帮助他们练习中文,他们希望再次赴华研学并继续学习中文。
前亚琛工大中国事务主任、现任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彼得·哈特格斯表示,德中人文交流要“从小抓起”,打下两国未来合作的基础。亚琛工大自2001年起便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制造领域的研究生,双方已有1200多名学生通过此项目赴对方院校交换研学,德中应继续鼓励开展这种校际联培和交流项目。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欧洲翻番”重要倡议德国站启动以来,仅北威州今年前8个月就有400人赴华交流,其中有些学生已不止一次赴华游学。
余勇表示,“欧洲翻番”倡议有力推动了中欧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沟通。德国同学们以青年的开放与奋发,踏上中国的土地,用双眼见证中国过去40年减少8亿贫困人口的伟大成就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用脚步丈量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时代脉搏,用对话体会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实现“中国之治”,感悟全球治理倡议如何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期待两国青少年成长为中德增进互信、深化理解、加强互利合作、建立深厚友谊的中坚力量。
(光明日报柏林10月11日电 光明日报驻柏林记者 焦授松)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