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古法开新境——黄羲的艺术探索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古法开新境——黄羲的艺术探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6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艺旅回望】

  作者: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国画之价值,只此一家,我们是不能不予继承。

  ——黄羲(1899年—1979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风云激荡,东西方绘画不断交融、碰撞。在中国画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物画被赋予了表现热火朝天的生产与生活场景的时代重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引入西方造型体系,主张以素描为基础进行创作。面对这一局面,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潘天寿、吴茀之等老先生常常告诫学生们,画人物“脸要洗洗干净”“不要引弦不发”,希望青年学子在借鉴西方绘画技法的同时,不要丢失中国画的优秀传统。

古法开新境——黄羲的艺术探索

“人物十八描”手稿(中国画)  黄羲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以及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重视,使中国画的发展迎来了新机。1957年,浙江美术学院改“彩墨画系”为“中国画系”,实行人物、山水、花鸟画分科教学。潘天寿从全国各地物色中国画名家,大大加强了中国画各科的师资力量,黄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出生于福建仙游的黄羲,早年先后拜中国画大家李耕、李霞为师,上溯明代画家李在、吴彬、曾鲸,清代画家上官周、华喦、黄慎等闽派绘画传统,继而就读集美师范艺术科和上海美专学习绘画与雕塑。吴昌硕、王一亭、诸闻韵曾联名为黄羲代订润例,称赏他为“闽中画士之杰出者”。黄羲又有幸拜黄宾虹为师,曾随侍黄宾虹鉴定故宫南迁书画数千件,眼界大开,绘画技法与人文修养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成为同时代人物画创作领域的翘楚。

古法开新境——黄羲的艺术探索

万里赴戎机(中国画)  黄羲

  1957年,黄羲来到浙江美术学院后,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引导学生临摹古典人物画,将历史悠久的人物画线描技法带到中国画教学体系中。他曾绘制“人物十八描”教学图例及大量课徒稿赠予国画系作为教学范本,以“中西分立,笔墨为上”的创作理念,努力匡正当时中国人物画教学过度西化的弊病。据学生回忆,在课堂示范时,黄羲常常将宣纸贴在竖立的画板上,先细细端详、思考一番,再用自己烧制的柳枝碳条略微打个轮廓,然后胸有成竹地挥笔直扫,一边画一边讲授。不一会儿,一个个水墨淋漓的人物形象便活脱脱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赢得了众人的暗暗佩服。

  黄羲的古典人物画创作虽师法传统,但并非泥古不化。他以中国传统线描替代西方素描的造型语言,在削弱明暗关系的同时增强笔墨韵味。如他的《麻姑晋酿》《东坡玩砚》等作品,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蕴与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融会贯通,线条简练且富有节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同时,黄羲笔下的古典人物常常借古喻今,体现出他对当下社会与生活的关注。如其于1962年创作的《刮骨疗毒图》,借助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表达对中国画革新发展的看法。画面中,华佗俯身执刀刮骨,神情专注,关羽脸色凝重,面向棋盘从容落子,身后的周仓、对面的马良及二位小侍者的表情各不相同,生动十足。再如他于1963年创作的《万里赴戎机》,以木兰从军的历史故事号召妇女参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他生动勾画出花木兰勒住骏马辞别家人的瞬间情态,人物的扭身后顾与马匹向前飞驰的动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亲情的羁绊与从军的决断之意呼之欲出。

古法开新境——黄羲的艺术探索

九州禹迹图(中国画·局部)  黄羲

  此外,黄羲还创作了《茶旗春暖》《牧羊女》《教爷爷识字》《抱鹿少女》等反映时代风貌的现代人物画作品,为传统人物画的传承、发展与转化作出积极探索。这些作品用笔爽利,造型生动、准确,凸显了传统中国画技法在表现现代人物时的特色与优势。除了人物画,黄羲还创作过《黄山图》《刘阮天台采药图》《神仙富贵》等为数可观的山水、花鸟画。而长达17余米的《九州禹迹图》更是呈现出他各科兼擅的全面才华。该作品取材于《尚书·禹贡》,为系列画卷,共10幅。画家运用传统长卷式构图,描绘了山水间的众多人物,构成了气势宏大的古代生活图景。

  终其一生,黄羲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将海派、闽派与浙派人物画相互融合,在传统人物画文脉的传承光大上贡献尤巨。他在中国人物画教学上兢兢业业,注重画学研究,推动了中国现代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其笔墨精深、意境高远的艺术风格,和坚持民族艺术特色、坚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承。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6日 09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