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产业新生力量将大有可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产业新生力量将大有可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8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越欣(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多样化和高品质化的趋势,一批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性文化企业也由此应运而生。“2024·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首次发布,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持续提质升级、新生力量不断涌现的趋势。从榜单来看,这些成长性文化企业以创新和融合为主要特征,他们运用新技术手段升级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形态,重塑文化消费体验,充分发挥平台聚合和产业链整合优势,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代表了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趋势,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景、更加新颖独特的消费业态、更加个性化的消费对象、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成长性文化企业涵盖数字文化、影视动漫、网络文学、文博文旅、媒体融合、出版发行等多个领域,敏锐洞察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极大拓展了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一些成长性文化企业立足细分领域,加速推出差异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例如,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专为老年人定制的“喜马拉雅陪伴机”,打造儿童专属App,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用户的需求。从Z世代到银发族,从都市白领到下沉市场,各具特色的垂直品牌如雨后春笋,为多元人群提供丰富选择。

  成长性文化企业还通过跨界融合、产业协同,不断创新文化业态,丰富文化消费内容。这些企业积极布局动漫游戏、影视音乐、数字阅读等多个文化娱乐领域,打造多元IP矩阵,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拓展文化服务新边界。围绕新兴文化消费热点,成长性文化企业加速跨界整合,提供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相结合的立体化文化消费场景,全方位覆盖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休闲、社交等多元需求场景,使精神文化生活触手可及、无处不在。

  在科技赋能方面,成长性文化企业通过加速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运用科技手段有效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服务体验、消费环境和文化内涵。一批科技属性突出的成长性文化企业运用5G、VR/AR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推出沉浸感强、互动性高的创新文化产品,重塑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体验。运用新技术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力作,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价值观念,引领精神文化生活新风尚。

  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长性文化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体验等现代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表达。数字修复、全息投影、AI赋能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动起来”,生动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内涵,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的运营公司,通过演艺活化历史,使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焕发全新魅力。

  可以看到,这些成长性文化企业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前景空间,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要进一步增强高质量文化供给,坚持正确导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时代精神,生产健康向上、导向正确的优质文化产品,回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加大创新投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智能化精品文化内容。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增长点。创新生产方式,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长性文化企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我们期待未来文化市场主体将更加丰富多元,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标杆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多元主体携手并进,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协同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8日 09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