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李磊(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
神话,是先民的心灵之梦,是一个民族在上古时代生活与思想的产物。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条绵延不断的灿烂星河,那么中国古代神话就是其中闪耀的明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彰显着其独特的审美思维与人文底蕴。
漫画绘本《鹿衣少年》的场景设计借鉴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元素。资料图片
21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以文艺作品展现神话之美的热潮,涌现出大量以神话故事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近年来,我国也接连产出了广受大众欢迎的改编自中国古代神话的动漫作品,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动画电影,以及一系列漫画绘本。这些作品以神话为母题,缔造了票房、销量与口碑的神话,为中国原创动漫产业注入了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作品在新兴动漫创作理念与技术的支撑下,将古代神话中丰富的叙事结构和奇异的想象与现代审美思维相结合,让人们得以在古老的神话故事中获得全新的感官体验,通过多维的路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以动漫的形式重新演绎神话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媒介技术变迁的结果,更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动画及漫画绘本作品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要特征,而神话故事往往具有崇高性与民族性的双重特质,当两者巧妙融合,便可将神话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观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到大众群体中,成为兼具传统与当代审美特征的新型叙事,从而开拓出一条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创新路径。
动画电影《姜子牙》的场景设计宏大而唯美,为作品的风格奠定了基调。资料图片
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动漫作品的视觉设计层面,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神话人物的形象设计。试看几个典型案例,如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其人物塑造都一反以往人们固有印象中不苟言笑的充满“神性”的英雄形象,而转变为神采飞扬、富有“人味儿”的平凡个体。动画中,孙悟空在觉醒之前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模样,而哪吒则是古灵精怪的顽童形象,尤其是其面部设计舍弃了以往疾恶如仇的剑眉星目,大胆描绘出眼角低垂甚至带着黑眼圈的双眼,这样的设计思路不仅有效地营造出视觉上的新鲜感和反差感,更与作品所要传递的“打破世俗偏见,奋起与命运抗争”的价值观相呼应,从而引发了观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与观影热情。
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人物设计突破常规范式,营造出视觉上的新鲜感。资料图片
除了反套路、反经验的视觉设计,在动漫人物形象中融入典型的地域特征或民间艺术元素,亦是为角色增添亲和力与新意的重要手段。如在荣获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漫画类金奖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系列绘本中,艺术家在创作“大禹治水”的故事时,创新性地借鉴了民间泥塑的形式语言,以质朴、粗犷的造型手法塑造出全新的大禹形象,将神话传说转变为劳动人民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的现实主义故事。现实性与传奇性所形成的张力,让神话故事融入当下时空,由此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此外,还有许多神话题材动漫佳作在创作中充分引入传统元素与民族艺术,其视觉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可以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里感受福建土楼的营造之美,在漫画绘本《鹿衣少年》中领略敦煌壁画的设色之妙,还可以在漫画绘本《廪君》里欣赏少数民族服饰的多彩之韵……从人物到场景,再至画面中的每一处细节,皆成为传递文化与审美信息的载体。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场景设计借鉴了福建土楼元素。资料图片
导演李安曾这样诠释电影的真谛:在观影的两个小时里,观众其实就是在看自己,所以要拍跟我们的情怀、思绪有关系的东西,只要讲到人的心坎里,就会得到回应。动漫创作同样如此。在神话故事的动漫化演绎中,视觉层面的“新”是让观众与读者“坐下来”的重要手段,而要让人们“看下去”“读进去”,则需要创作者结合时代特点,构建起视觉与情节和谐统一、幻想与现实交相辉映的艺术世界,让受众从遥远的神话故事中看到当下的时代、社会乃至自己。
事实上,这样的创作理念也契合着神话的根本特质。神话承载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和期待,然而随着时空的更迭,其文本内容往往会逐渐脱离原初的语境,在传承中不断变迁、更新。在漫长的历史中,神话文本之所以拥有恒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断地与时代精神及现实议题相结合,这也正是其能够连接过去与当下,完成价值观念整合与表达的关键所在。
漫画绘本《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之大禹治水》的人物设计灵感源于民间泥塑。资料图片
近年播出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奇幻动画《中国奇谭》,可谓火爆全网,其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便是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蓝本进行改编创作的。该故事之所以能引发广泛讨论与好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创作者没有着重表现孙悟空降妖伏魔的常规情节,而是将视点聚焦在一名普通小妖身上,讲述了他为完成任务辛苦奔波的故事,生动展现出“当代打工人”的形象。故事结尾处,小妖得到孙悟空赠予的三根救命毫毛,更是隐喻着平凡生活中那些偶然闪现的奇迹光芒,向观众传递出一份暖意。在形象设计方面,包括主角在内的众多小妖的造型皆经过精心推敲,精准提炼出不同角色的拟人化特质,甚至刻意带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潦草感”,以凸显人物的身份及性格。该系列动画中的另一部作品《玉兔》,则参考了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讲述了宇宙环卫工人王小顺在月球得到人工智能“玉兔”帮助从而获救的故事。诙谐有趣的情节虽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时空,实则是对当下地球存在的诸多环境问题的警示,而场景设计中出现的如中国结等视觉元素,则为这部以科幻为主基调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东方韵味。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动漫化演绎,神话故事不再仅仅属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影响着未来,它带领我们触摸本民族的文化根源,更指引我们看清前路。
古代神话有着独特的叙事逻辑与审美特点,它恰与动漫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突破现实、打破时空的特质相契合。作为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动漫为中国古代神话的跨代际传播提供了绝佳范式。当然,创作者们也需警惕,在古代神话的动漫化演绎过程中,不能仅凭猎奇的心态去设计、改编视觉或情节元素,使神话文本过度世俗化、娱乐化,进而丧失了神话故事原本的精神内核与审美内蕴。同时,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神话题材动漫作品,社会大众及专业领域受众也需以更加包容、理性的心态去接纳,使其在一个健康、良性的生态下蓬勃发展。
浩如烟海的中国神话精妙而宏大,朝气蓬勃的中国动漫正扬帆启航。期待更多创作者加入其中,以锐意创新的姿态借古开今,续写中国动漫的“神话”。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