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安徽芜湖繁昌区峨山镇城东村:精耕良田收入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安徽芜湖繁昌区峨山镇城东村:精耕良田收入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05 03: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马荣瑞

  暮春之际,草木蔓发,一个艳阳高照的午间,安徽芜湖繁昌区峨山镇城东村党总支副书记刘秋阳顶着大太阳,望着一大片水田出了神。不远处,一只白鹭掠过,打断了他的思绪。

安徽芜湖繁昌区峨山镇城东村:精耕良田收入增

  安徽芜湖繁昌区峨山镇城东村第一届户主大会分红现场,80岁以上老年人来村集体就餐,享受共富成果。资料图片

  “记者同志你来看,这是我们完成改造提升的千亩‘数字粮田’,布设在田里的传感设备能自动进行虫情、土壤检测……”站在水田边,刘秋阳指着粼粼波光兴奋地说,马上就到了中稻播种的时候,经过改造提升的“数字粮田”亩均增产有望超过200公斤。

  东有群山绵延,间有河溪蜿蜒,山河之间是一望无垠的圩田——在半山半圩的城东村,耕地是当地最大的“家底”。“经过合并后的城东村,耕地面积达到8000余亩,占峨山镇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二,这决定了城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规模经营。”繁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操守林如是介绍。

  2007年以来城东村积极实施“小田改大田”,打破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土地细碎化格局。如今,3家粮食龙头企业、19个种粮大户、3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支撑起了城东村千亩莲藕、千亩蔬菜、千亩芜湖智慧大米、千亩瓜果、千亩水产的“五个一千亩”农业发展格局。

  “农户靠土地赚了钱,可村集体经济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刘秋阳回忆,2017年前,城东村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不足20万元,只够勉强负担村里几个排涝站一年的电费。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内基础设施改善主要依赖上级专项资金。刘秋阳清楚记得,当年城东村申报了一条水泥道路硬化建设,由于项目资金有限,最后的50米水泥硬化路没能连上——“入村路”成了“断头路”。

安徽芜湖繁昌区峨山镇城东村:精耕良田收入增

  城东村打造“五个一千亩”农业发展格局,图为村民喜迎葡萄大丰收。资料图片

  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无法发展,可村集体绝不能和农民在耕地上“抢饭吃”。“我们发现,农资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一吨复合肥年初、年尾的差价有上千元。”刘秋阳介绍,2020年,城东村党总支负责人在外出学习交流活动中,产生了与企业建立区域代理关系,由村集体统购统销农资的想法。两委班子成员一致认为,服务农业生产是一条既能为村集体经济开源增收,也能帮助农户降本增效的好路子。

  2022年初,城东村成立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88户村民积极入社,村两委干部当起了“销售员”,带着社员走村串镇,找客户、谈生意……“其实头一年村里才做了20多吨农资。”城东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徐强腼腆地笑着,“但大伙儿不气馁,都积极想办法、扩销路。”

  化肥扛在党员的肩,种子压上干部的背,一袋一袋的农资化肥送到田间地头。村两委干部还带着党员群众测土配方,开展农资直销、粮食选种服务……

  在城东村,一栋拔地而起、占地1200平方米的黑褐色钢结构建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推开厚重的大铁门,偌大的仓库里,整齐摆放着插秧机、农业植保机等各类农机器械,在仓库另一头,满满堆放着鱼饲料、河蟹饲料以及土地复合肥料。

  “这是村里刚建成的农事服务中心,也是农资物流仓库,有了它,合作社可以在淡季‘囤货’,经营农资更有价格优势。”徐强说,随着销量逐年递增,村集体面对农资厂家也有了“声量”,对农资有了一定议价权。

  依托土地,深耕一产,发挥农业规模化经营优势,让种粮大户得实惠,同时通过开展农资、种苗等居间服务,让村集体有收入——城东村实现了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双赢。2023年,全村销售农资300余吨、种子1.15万斤、水产饲料900余吨,覆盖市场也从繁昌区延伸到芜湖市下属其他县(市、区)。

  “村里买的水溶肥每吨能为我省下600元。”5月14日下午,在峨山镇鑫晨葡萄种植家庭农场,经营者徐婷婷领着记者走进自家葡萄种植棚。大棚里,几个工人正熟练地对果树进行剪枝、疏果作业。从最初的7亩6分地到如今流转了200多亩葡萄大棚,徐婷婷按照不同上市节令,种植了十几个葡萄品种:早夏、夏黑、“醉金香”、“阳光玫瑰”……

  “我是村里评定的3A级党建信用户,能享受6个月贴息贷款,种葡萄可以先用肥,再卖果,赚了钱再去合作社结算农资款。”徐婷婷告诉记者,2023年5月份起,她的家庭农场成为城东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共富果园”,村集体代理了果园的葡萄销售,农民种地越来越省心。

  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这两大抓手,城东村将农业种植户与集体经济绑定,建立起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全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15.3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3857元,高于安徽全省平均水平1倍。2023年,城东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破千万元。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可以解决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化解基层矛盾,有力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操守林介绍,随着广大农村第二轮承包土地即将到期,村集体经济可以协调“人地矛盾”,满足农民多元利益诉求,有力保障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顺利完成。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5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