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种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试验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种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试验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吴波 丁宏(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近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发布的《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来年均增幅达9.26%。长三角这片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试验田”正茁壮成长。

  长三角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磁吸效应不断增强。相关数据显示,长三角人才总量年均增速达8.58%,高于全国年均增速,占全国R&D人员(企业内部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全时当量的近1/3,每万人拥有R&D人员量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满活力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让创新人才在这个区域更有作为,人才与城市实现了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长三角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此集聚,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入推进,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在C919大型客机、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上。上海、江苏等地探索“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加大力度推进“从0到1”的原创性科技攻关,支持鼓励创新人才“十年磨一剑”,让长三角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研发在上海,生产制造在苏州。”类似这样的跨区域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在长三角已成为常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中,上海是理所当然的龙头,其他区域承接全球科创中心的辐射效应,实现错位发展,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同的事”,不做“小而全”,而是力争做长“长板”,通过高效率的分工协作实现共赢,从而营造“1+1+1+1>4”的发展生态。长三角各城市纷纷在沪杭宁等中心城市建立“科创飞地”,探索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模式,实现“借梯登高”“筑巢引凤”,成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

  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协作,关键在于能否打破行政壁垒。长三角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G60科创走廊始建于2016年,链接起三省一市9个核心城市,这里设立了长三角首只由国家引导基金参与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不断建立优质科创企业“蓄水池”,助推更多“硬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成为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示范走廊。处于沪苏浙毗邻地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实现共谋共建共管,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创新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已蔚然成势,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自主可控水平渐次提升,知识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进、产业共荣的一体化方向更加明确,在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中,开辟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长三角特点的发展道路。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4日 10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