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我与光明日报】从这份报纸中读懂中国,也读懂自己——真诚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我与光明日报】从这份报纸中读懂中国,也读懂自己——真诚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6 02: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与光明日报】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我是老航天人,也是陪伴光明日报走过70多年的老读者。在光明日报的报道中,我被称为“简版中国航天史”。其实,我更想说:读懂这张知识分子报纸的过去与当下,也就读懂了中国;读懂报道中那些人物与故事,也就读懂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光明日报的办报方向,是搭建党联系知识分子的桥梁与纽带。这么多年来,我从光明日报收获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学到很多知识——我们搞科技的人对社会科学了解得比较少,这份报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另一样就是感受到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报纸上刊发的很多文章都反映了知识分子的需求和想法,而且思维比较活跃,很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我希望光明日报能够坚持自己的办报方针,为受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内容,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我的生命中经历了很多“第一”——我参加研制我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主持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研制工作……此外,我还亲历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形成。对于这些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事件,乃至我个人成长经历中的难忘瞬间,翻开《光明日报》,都有报道和体现。

【我与光明日报】从这份报纸中读懂中国,也读懂自己——真诚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其中,有严峻的现实——

  “‘你想学,人家不让你学,就只能靠自己。’现实令戚发轫等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于是,在一穷二白且面临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咬紧牙关,坚持自主研发,攻克了众多难以想象的难关。”

  有失败的沮丧——

  “‘记得首次发射东风2号导弹时,因为经验不足,发射还不到1分钟,导弹就掉下来爆炸了,当时大家很受打击。但团队还是要往前走,不能轻言放弃,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坚信:别人能干成,我们也能干成!’戚发轫说。”

  更有成功的喜悦——

  “那一刻,许多指挥台上的老专家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戚发轫却平静如常:‘我们花了11年时间,没有把握,不会把杨利伟送上天。’”

  以上三段文字节选自2019年6月24日《光明日报》的栏目《光明访名家》报道《戚发轫: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可以说,简洁、生动、准确地再现了我人生中的三个重要时刻。

【我与光明日报】从这份报纸中读懂中国,也读懂自己——真诚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中国航天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火探月、北斗导航等领域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靠的是什么?”“首先,中国航天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其次,靠全国人民的支持。最后,我们锻炼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受伟大精神鼓舞的航天队伍。”这是2023年2月20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际,我与光明日报记者关于中国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段对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重大科技专项不断发展,成为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党和国家还非常重视航天精神的传承,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目的就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精神。对此,我深感欣慰。

  这些年,我从航天管理岗位退休后,奔波于全国各地,致力于航天精神的宣讲工作。记得在一次采访中,光明日报记者问我:“我国现在的科研条件和工业水平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当更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加入航天事业后,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基础和代表的航天精神,在航天新征程中是否仍将发挥引领作用?”我的回答是:“虽然很多情况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现在不仅仅是需要,而且是比过去更需要航天精神的指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一辈子的事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此,我想多说几句,与光明日报的读者朋友们共勉。

  创业和攻坚时代,我们一穷二白,技术和产品受到国外的封锁、压制,当时的“自力更生”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如今,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不小的进步,一些领域甚至赶超、引领世界航天的发展,就更不可能得到国外的帮助——相反,还要被“卡脖子”。还是那句话:“要发展、要强大,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要不要吃苦呢?

  2020年4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对此,我记忆犹新。

  总书记饱含重托和期待的话语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艰苦奋斗,只是吃苦的内容不一样。现在,我们需排除来自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全力以赴干好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近几年,为了保证空间站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很多航天人夜以继日地搞攻关,废寝忘食、以岗为家,就是在传承、发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基础和代表的航天精神。

  我一直坚信,人要有爱,而最高尚、最伟大的爱,就是爱国家。爱国是高尚的,却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努力将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和技能奉献给国家、事业和岗位,那就是爱国。

  如今,我已年逾九十,可还有梦想——我国是航天大国,还不是航天强国,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航天员登上月球。我对这个梦想的实现非常有信心。同时,我也希望包括光明日报在内的社会各界,能够与航天系统的同志们一道努力,共同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向着更高、更快、更好的目标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张蕾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6日 01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