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77】福建:奏响“大思政课”新乐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77】福建:奏响“大思政课”新乐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17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77】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张诗瑶

  “大家好,我是明惠!请同学们拿出手机关注我,如果喜欢这堂课的话,记得一键三连哦。”直播开场,林明惠这样介绍自己。

  思政课如何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曾是困扰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林明惠很久的问题。几经探索,他将目光投向了年轻人聚集的视频平台。

  “林老师的课太有意思了,让我认识到,政策理论和个人生活,原来是紧密相连的!”眼视光学专业学生熊欣瑶兴奋地对记者说。

  思政课如何才能更好回应青年需求,做到入脑入心?福建教育部门意识到,必须守正创新,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界限,将思政课置于更广阔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奏响“大思政课”新乐章!

  培育时代新人要有新的场域,福建将思政课搬进“第一现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实现“我在现场”与“思想感悟”共振。

  “常口村,是福建将乐东部的一个传统村落,站在村口举目远眺,满眼皆是美景。但你们知道吗,这里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在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场座谈会上,博士研究生谷春蕊和同学们分享调研感悟。

  不久前,谷春蕊和很多同学来到常口村,亲眼见证了林业碳票机制的运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大家脑海里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为了解决课堂上讲述‘不解渴’的问题,我们推出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期间走过的山山水水、到过的千家万户,转化为‘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和鲜活教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汪炜伟告诉记者。

  目前,福建师范大学“行走的思政课堂”,已先后走访全省9个地级市,176个红色资源地,学生总体满意率达96%以上。

  有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如何把思政课讲好,真正入脑入心?为此,福建引入专家教授共建了一批红色研学基地。

  “木兰溪名字虽美,却曾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水患之河’。历经20多年持续综合治理,现在的她已成为造福当地人民的‘母亲河’。”在莆田市木兰溪治理展示馆,担任兼职讲解员的莆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柯力,将木兰溪的故事娓娓道来。

  “以往,大家只是在课本上学习思政课,很难学深学透。”莆田擢英中学思政课教师陈芳芳感触颇深。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擢英中学把木兰溪治理展示馆作为“第一课堂”,又与莆田学院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活动。创新学习的链条由此形成:每期设置研学主题,由高校专家现场讲课,大家再结合业务研讨,用沉浸式学习,牢牢掌握党的创新理论。

  如今,福建省已建立12个国家级、96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70个省级中小学研学营地和基地,将多样化的育人场景整合起来,极大拓展“大思政课”的育人空间。

  教学空间场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传道授业解惑者提出更高要求。福建抓住师资这个关键,倾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要上得好,就得下真功夫,练就真本事。”福建警察学院党委书记游晔说。

  为了更好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福建警察学院因地制宜,把加强红色资源研究阐释作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设立福建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他们还建设了忠诚教育展览馆,打造公安教育课程思政特色品牌。

  福建“大思政课”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5年来,全省共有29项思政类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2名教师在全国展示活动中获突出奖项;47名思政课教师获全国、全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7日 01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