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我与光明日报】这份情缘,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我与光明日报】这份情缘,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4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与光明日报】

  作者: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若找一个词来描述我与光明日报的情缘,也许,“老友”恰如其分。

  不必说高山流水,也不必言肝胆相照,她却日日如约来到我的案头,静静地陪伴着我,已然71年。今年,光明日报75岁,我87岁。

  在我漫长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或有困惑,或有成就,亦有低谷,她都一直默默地提供着时政要闻和科技前沿的最新讯息,拓宽我的视野,滋养我的内心,丰润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无穷的求知欲,直至今日。

【我与光明日报】这份情缘,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我与光明日报】这份情缘,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与老友结缘,始于回国的最初岁月。1953年,在印尼成长的经历,让年仅16岁的我意识到,个人命运与祖国相连,只有祖国强大了,华侨才有保障。

  毅然决然地放弃去剑桥大学,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搭乘邮轮、火车,甚至步行,只为了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挥洒青春的汗水。

  彼时,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汲取更多的知识。

  但是,路在何方,我是迷茫的。

  “团结起来,光明在望”。一份文化思想大报翩然而至,她在创刊时就承载了一种责任和使命——党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

  是的,团结起来,光明才能在望。

  对这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此前我从未见过,但却一见如故。《光明日报》的文章,陪我度过了回国的最初时光,让我感觉日子不再艰难。

  我们经常去大学校园的报刊栏前,那里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最佳场所之一。那时的《光明日报》还是竖排版,一版是大量的时政信息,偶尔也会刊发散文小说,各种专刊最有特色。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担任主编的《经济周刊》、著名教授费孝通主持的《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主持的《历史教学》、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和翦伯赞相继主持的《史学》、著名作家陈翔鹤主持的《文学遗产》、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主持的《哲学研究》等,很多文章被大学生传抄收藏。

  每天,来阅读《光明日报》的师生特别多,大家常常一边阅读一边交流。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以及向广大民众传播科学真理,至关重要。75年来,光明日报致力于推广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而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与之的初心是一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一名学生成长为香港大学的一名教授。在科研路上,我不断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获得了很多帮助和奖励,也见证了国家几十年来科技发展的伟大历程。《光明日报》一直是我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深度。我时常向学生和朋友推荐这张报纸。

  多年来,在我职业生涯的多个重要节点,光明日报都进行了及时报道。《未来是电动汽车的时代》等十余篇报道,不仅拓宽了我向社会普及科学的辐射面,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各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还记得2017年6月,我与香港其他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们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中央有关部门迅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有序推进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至今,我仍非常感慨,掣肘两地科研交流的壁垒终被破除,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对科研工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就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我也会通过这位老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诸如,给科研人员“松绑”需要怎样的环境?光明日报2021年5月专程策划了专题报道,我以《打赢技术攻坚战需要哪些条件》为题,提出围绕“系统性思维”建立学科融合创新模式,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或跨学科研究,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的原始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创新体系。同年7月11日,光明日报社和中国工程院合作策划《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栏目,刊发了我的专访《陈清泉:“分秒必争,用科技造福中国”》,被收入书籍出版,成为很多大学生常看常新的书本。

  这些年来,光明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向整个社会传递出理性、科学、正直、宽容、博爱……我与光明日报的情缘,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继续与这张报纸携手前行,共同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崇高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金振娅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1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