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西南边陲,有这样一所“学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西南边陲,有这样一所“学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4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杜倩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涵玉

  “王院士,向您报告喜讯,我校‘3+4’中本贯通专业获批啦!”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收到了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汪校长发来的喜讯。

  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坐落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对王建国来说,这所学校就像自己的孩子。7年前,他带领东南大学设计团队,用5年时间为当地适龄青少年和群众建设了一所民族感与科技感并存的学校。因其独树一帜的村寨式设计,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学寨”。

  2017年,为解决澜沧及周边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短板,为边境民族地区迅速培养一大批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经中国工程院顶层谋划、高位推动和朱有勇等14位院士联合呼吁倡导,省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支持,决定以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规划设计建设为基础,多渠道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同年,受中国工程院委托,王建国应邀主持这所学校的设计。如何在设计上避免“千校一面”、富有创意地为当地构筑一方精神家园,成为王建国首先考量的问题。为此,他专程带领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前往澜沧调研,深入当地了解澜沧的自然地理、拉祜族村寨文脉和民族建筑特色。

  最终,团队决定在设计上依托澜沧特有的民族文化、地形气候,结合职教学校的功能特点,打造一所全新的职教校园。

  “要让进入这个学校的学生有一种家园感,有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学习的感觉,而不是到一种全新的、陌生的、普通的现代学校。”这是项目启动之初王建国就主张的设计理念。

  整座校园的设计仿佛搭积木般相互联系、相互咬接,立体地组合在一起。台地错落的地形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山地建筑特色,学生拾级而上步入校园,地下隐藏着功能场所,恰有一种归家的亲切感。

  团队调研发现,拉祜族在世世代代的演进中形成了以村寨聚落为中心生活栖居、繁衍生息的传统,位于村寨中心处的寨心,是村落大型集体活动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是村寨中最为重要的节点空间。

  团队将“寨心”的概念引进校园,将图书馆以及前广场作为学寨的中心场所。围绕这一中心场所开始校园空间布局,形成多条纵横交织的“寨巷”空间,将校园联系成整体。

  不仅如此,校园主体建筑的细节里也融入了当地人的民族记忆——被视为拉祜族植物图腾的葫芦,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在各处建筑的坡屋顶。

  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建设,还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等82位院士先后莅临学校指导并栽种了“院士林”,朱有勇院士在学校谋划、设计到建设的全过程倾注了大量心血。

  2022年9月,澜沧县职业高级中学正式投入使用。伴随着第一批学生的到来,这里的一切都仿佛“活”了起来,庭院内花香沁鼻、草木迎风舒展,图书馆前的“寨心广场”有了学生载歌载舞的身影,开敞通透的连廊里展出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东南大学依托中国工程院与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帮扶力量,立足澜沧、西盟、孟连“边三县”,以“办学生喜欢的现代化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学校”为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崇德强技”的办学特色,努力打造一所让师生人人出彩、处处有温度的匠心学校。办学几年来,学校生源数量直线上升,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一个健康、安全、绿色、充满在地文化的校园,正在为当地乡村振兴孕育着未来之才。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8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