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对口援青 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对口援青 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7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马洪波(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省涉藏州县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先后有5个批次、共3800多名干部和人才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6个省市来到青海开展对口援助工作。14年的对口援青工作不仅带来了大量项目和资金,还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对口援青对青海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各支援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的重要指示,帮助青海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在农牧业方面,引进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在旅游业方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了以茶卡盐湖旅游为代表的旅游业繁荣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通过组织招商活动、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地青海。在数字经济和绿色算力产业方面,浙江等省份与青海在大数据领域开展对口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数据和算力设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援助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项目,推动青海可持续发展。

  对口援青对青海的城乡建设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在城镇建设方面,援助项目带来了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技术,使得城镇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2010年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项目。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共完成投资447.54多亿元,是玉树建政头58年投资总和的8倍。这些投资使玉树的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标。在乡村建设中,援建的大批新村,房屋宽敞明亮、坚固耐用,配套设施齐全,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态友好型的城乡风貌。

  对口援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经济层面看,对口援青带来的资金、技术和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让青海各族人民切实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从社会层面看,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援助使青海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升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文化层面看,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借鉴,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对口援青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人、改变了人。人才培养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交流互动。即便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人与人之间交流最有效的渠道仍然是面对面交流,对口援青为青海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性框架。一方面,对口援青为青海引入了大量外地干部和人才,他们带来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逐步改善了青海行政工作效率和业务工作质量,提高了本地公务员的能力和教师、医生的水平;另一方面,对口援青为青海本地人才提供了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仅激发了本地人才的成长动力和创新活力,而且本地人才在与外部人才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对标对表,积极提升自我,为青海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14年的对口援青工作成效斐然。这些成绩,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的充分彰显,是党中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举措和实现青海涉藏地区长治久安、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一步做好对口援青工作,需要发挥好“钉钉子”的精神,一批接着一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7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