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跨越千里 双向奔赴——援青六省市同心助力青海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跨越千里 双向奔赴——援青六省市同心助力青海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7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光明日报通讯员 青 组

  6月14日,40多名天津市民从渤海之滨天津出发,来到三江之源青海,开启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这片神秘土地的探索之旅。热贡艺术、高原风光……相距2000公里的漫漫长路,相差3000米的海拔落差,天津和青海因对口支援而紧紧相依,津青两地人民的情谊在交流中升华。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青战略部署,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从人才、资金、项目、科技等方面入手,对口援助青海省直有关部门和6个州及所属32个县(市)。

  14年来,先后有五批次、3800名多援青干部、技术人才来到青海,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支援方式。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支援”到“合作共赢”,对口援青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跨越千里 双向奔赴——援青六省市同心助力青海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山东援青医疗专家在海北州巡诊。青海省委组织部援青办提供

跨越千里 双向奔赴——援青六省市同心助力青海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果洛州甘德县查姆岭歌舞团在上海市长宁区演出。青海省委组织部援青办提供

跨越千里 双向奔赴——援青六省市同心助力青海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天津援青投资打造的黄南州泽库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青海省委组织部援青办提供

  产业向“阳” 走绿色发展之路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首批发展新能源及光热发电的地区之一。驱车行驶在海西大地,成片的光伏板矗立在戈壁滩上,星罗棋布的风力发电机迎风旋转,高耸入云的光热电站反射出夺目光芒,输电铁塔接续架起的电线绵延至天边……向阳而生、追风逐日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在海西州风力项目中,20%的风机来自一家浙江企业。“位于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总监贺祥顺介绍,“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储能、光伏、制氢及综合能源开发,我们正在打造以新能源开发和碳排放管理为主的综合能源管理模式,为国家尽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海西州清洁能源产业布局项目中,浙江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这离不开浙江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青海“绿电”通过交直流特高压网架输送至杭州,点亮了亚运赛场,由浙商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投资成立的青海中控正是“绿电”供电企业之一。

  “在两地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德令哈早已不再是海子笔下‘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了。”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副指挥长,德令哈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吴琳感慨。

  数据显示,目前浙商在海西州注册企业达418家,注册资金14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90亿元,年销售额超300亿元。仅2023年,浙江援青干部牵线达成的赴青投资协议就达15项,协议总额324亿元。

  绿色资源,让援受双方在产业协作方面实现了双向奔赴。

  在实际发展中,经济大省江苏缺土地空间,通过产业协作,青海凭借地理空间、能源资源等优势,吸引众多江苏新能源企业到此投资,产业集聚效应也为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2022年3月,位于江苏常州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与青海省签约,在青海省率先开展光伏全产业链和光伏电站项目建设,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零碳产业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在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建成以20GW单晶硅棒、5GW硅片、电池片、组件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

  “我们希望利用集聚效应将光伏全产业链铺在青海大地上。”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传统光伏产业大省,江苏聚集了一批以天合光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龙头企业,助推青海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据统计,2023年,江苏为青海新引进到位投资企业27个,其中新能源企业7个,到位总投资超50亿元。

  品牌做强 把特色农畜产品销往全国

  今年春节,天津市民赵女士家的年夜饭桌上,出现了一道特别的菜品——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欧拉羊。

  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的河南县是青海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平均海拔3600米,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县域内河曲马、雪多牦牛、苏呼欧拉羊获得地理标志认证,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如何用好用活当地绿色有机农畜资源,让欧拉羊成为当地牧民群众增收的“致富羊”?2023年年底,由天津援青指挥部和河南县政府共同打造的“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乡村振兴智慧平台正式上线。

  “传统的销售方式,牛羊买卖的圈子很小,价格方面牧民也被动,有时忙碌一年也卖不上好价钱。”天津援青干部,河南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孙晋介绍,通过智慧平台,全国各地的顾客可以“云”游河南县,足不出户成为城市牧羊人,他们可以认养一只专属羊,还可以从牧民手中买到真正的绿色有机牛羊肉,有效推动牧文旅产业融合提质升级,带动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牧民把自家的羊放在智慧平台上,不但销路有了保障,而且收入也增加了。”河南县有机产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唐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向牧民收购一只羊的价格是1250元,比市场收购价高200多元,智慧平台拉近了牧民与市场的距离。截至6月20日,已有941名消费者下单成为‘云上牧场主’,他们认养的欧拉羊将在10月出栏季陆续寄出。”

  通过打造品牌,援青省市将青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助力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当地农牧民稳定增收。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素有“中国牦牛之都”的美誉,牦牛存栏量约占全球牦牛总量的十分之一。对玉树而言,牦牛产业不仅是传统产业,更是富民产业。为了引导玉树牦牛走优质优价、有机高端品牌之路,北京援青指挥部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等,不断完善玉树以牦牛为主要载体的产业机制,推动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

  “在玉树州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惠农惠牧措施基础上,我们争取援建资金重点用于畜用暖棚、饲草料调运和牲畜月月出栏方面的奖补支持,以引导现代化养殖和鼓励月月出栏,助力牦牛产业发展和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北京援青干部、玉树州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周振霞介绍。

  走进北京援青指挥部投资建设的玉树州称多县昂巴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生态牧业示范基地,越冬棚、犊牛保育舍、干草棚等整齐排列,饲养、采奶、防疫等设备齐全。玉树州副州长尼玛才仁介绍,称多县正实施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工程,全面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补饲+高效养殖”的科学养畜模式,冬春两季牛羊补饲周期达5个月,反季节出栏牦牛1245头,引领全州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

  文旅推介 让青海之美为众人所知

  “鱼鸟天堂·藏城刚察欢迎您!”在山东省聊城市区的公交车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文旅宣传片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

  “850台公交车,每天循环播放3万余次。”聊城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东华告诉记者,“聊城市公交集团精心策划展现刚察县独特魅力的宣传视频,向市民推介刚察县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

  这是山东聊城助力青海刚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湟鱼逆流而上产卵,河面还盘旋着伺机捕食湟鱼的飞鸟,非常壮观。”在刚察县湟鱼家园,聊城市民李先生对湟鱼洄游时“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惊叹不已。2023年,刚察县共接待山东游客3.17万人,同比增长208.47%。这背后,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宣传推介。

  文旅推介,成为援受双方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青海之美也因文旅推介更为众人所知。

  今年端午假期,青海文旅资源和产品推介活动在上海外滩中央广场启动。推介会现场搭建起沉浸式全景舞台,一幅幅精美画面将极具青海特色的元素原汁原味呈现,为上海的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份直击心灵的旅游指南。“我们仿佛置身青海的山山水水,有机会一定要到大美青海亲身领略!”现场一位观众感慨。

  活动期间,在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的协调支持下,青海文旅以专题长廊、主题视频播放等多样形式,在上海开展文旅宣传。漫步在南京路步行街、BFC外滩金融中心枫径集市、陆家嘴震旦大厦等热门商圈,行走在人民广场地铁站、陆家嘴地铁站等高流量站点,市民都可以“遇见”大美青海、了解“山宗水源”。

  上海援青干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王启洋说:“这既是一次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也是沪青两地深化交流、推动共同繁荣的实际行动。”

  “我住黄河源,君住长江尾,江河奔腾不息,承载深情厚谊,感恩无私大爱,温暖千里草原……”讲述沪青情谊、民族团结的校歌,时常回荡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校园里。青海与援青六省市的情谊之歌,跨越山海,传唱在三江之源、渤海之滨、黄埔之畔、齐鲁大地……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7日 05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