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长城故事变得“可看可阅可听”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长城故事变得“可看可阅可听”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8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让长城故事变得“可看可阅可听”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积极开展长城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彭景晖 董城

  沿着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前行,可以看到明代长城的建筑遗存静卧于蜿蜒的山脊之上。

  按照传统维修建筑的方法,眼前塌落的土、碎石、碎砖会被当作废弃材料清理掉。但长城不仅是建筑形态的遗产,更多的是遗址形态的遗产。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把“建筑遗产价值保护”看得很重。

  2020年,北京建筑大学与北京市文物局联合成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依托这个平台,学院党委发挥组织力量、团队优势,积极开展长城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2021年,北京启动长城保护研究性修缮项目,延庆大庄科段长城成为首批试点之一。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学院的长城修缮保护团队承担了这一项目的主要工作。“这需要多学科领域的协作攻关。”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郑宇介绍,项目团队集聚了多个学科研究领域的党员,除了遗产保护专业,还包括结构、材料、植物、水环境、测绘、数字化等不同学科,同时也吸纳了校外考古专业、数字信息专业的团队。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何立新说:“多学科的引入,是遗产修缮保护理念的进步,我们考虑到了很多以往在长城修缮工作中被忽略的问题。”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潘剑彬是团队中长城遗址顶面植物研究课题组的负责人。他回忆,项目起步之前,大家已经看到了任务的复杂性——有的植物根系已经扎到了墙顶和外皮衔接的地方,如果继续生长,会破坏墙体;但有些植物根系长在墙柱里,一旦清理,残墙会坍塌。

  植被的处理要考虑长城整体风貌的保护,于是,潘剑彬与课题组在对大庄科长城顶面植物的调查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北京砖石质长城遗址顶面的保护方法:通过设置保护层、阻根层和牺牲层,在顶面回填土壤,并种上适宜在这里生长的植物,形成“软盖层”,最终实现遗址顶面保护。

  在学院党委带领下,团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获得新发现,使长城修缮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结构学科课题组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测试长城建材强度,提出了相关加固措施建议;材料学科课题组采集灰浆开展实验,发现大庄科长城所用灰浆全部为纯气硬性石灰灰浆,这为修复材料的选用提供了依据。

  “当年,长城资源调查时可没有这么好的团队和条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2005年开始接触长城保护工作,“快20年了,我们的团队一直坚持守护长城的事业,靠的就是和长城一样屹立不倒的钻研精神。”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推进现代数字科学技术的引入,为长城保护事业注入了科技动力。目前,团队创新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加速度计振动监测以及气象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借助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全周期数字化跟踪记录和修缮过程全程记录,构建了长城形变监测技术体系;利用航拍监测技术自主识别长城坍塌、缺失等残损情况,完成了密云区和延庆区352公里长城资源的航拍及7万多张图片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随着北京市域520.77公里长城资源全部数据的获取,团队将研究建成一套智慧化北京长城保护预警系统。

  技术日新月异,但保护长城的心始终如初。多少年来,学院党委把讲好长城文化的故事当作自己的使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穆钧介绍,学院组建师生团队进驻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和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密云区古北口镇等地开展实地访谈调研,倾心编纂了长城专业志书《中国长城志·建筑卷》,努力让北京长城故事变得“可看可阅可听”。

  目前,学院党委正在积极推动长城保护工作和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在密云长城沿线开展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工作。团队将深入挖掘长城文化,梳理相关文旅资源,帮助当地村落将长城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基层党组织,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化长城保护修复、长城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建设,坚决服务国家和首都重大需求,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教育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何立新对此充满信心。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8日 07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