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话剧《先生向北》:知识分子择北、守北、兴北的文化景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话剧《先生向北》:知识分子择北、守北、兴北的文化景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07 06: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龙(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新国家、创造新文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扎根辽阔东北大地,不计得失、不畏艰苦、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仅为东北的文艺、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播下了种子,同时也赋予了东北文化一种新的精神气质。吉林大学原创话剧《先生向北》用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为我们展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向北、择北、守北、兴北的文化景观,讴歌了先生们不畏艰苦的“北上”精神。

  该剧改编自鲍盛华长篇纪实文学《先生向北》一书。书中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涵盖了诸多部门和领域,同时,其文字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将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代图景编织在一起,这实际上给需要靠具象呈现的戏剧改编出了一道难题。众所周知,文学改编是戏剧创作的重要资源,而在舞台表达和文学书写之间有一个巨大鸿沟,就是如何将不可见之物变得可见。这不仅指人物形象的设计,还有叙事方式,舞台情节的结构方式,特定时空的呈现方式等。要通过改编,让观众获得切己的体验,感受到与自己可能的联系,赋予作品巨大感染力。

  作者本人突破自我,担当起了跨越鸿沟的使命,进行了二度创作,使得话剧《先生向北》从两方面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首先是改变原书涉及的时空范围,将吉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作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空,从而可以在特定场域之内,将历史和精神具象化;其次是改变原书的叙事方式,改用年轻人更能接受的穿越故事将众多人物串联起来,把群星闪烁的人物和故事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和精神碰撞。故事讲述的是留美博士陆小北回国探望恩师,机缘巧合穿越时空与匡亚明、唐敖庆、高鼎三、余瑞璜等先贤对话,进而毅然决定归国,报效祖国。在这一过程中,新中国高等教育筚路蓝缕的伟大历程得以呈现,先生们至诚报国的精神得以弘扬。

  该剧的实质是表达“北上精神”。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传统中,“士”阶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慎独修己、明道救世是士人一贯的内在追求,顾炎武就说过:“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士志于道”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随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士人向知识分子阶层转变,这一身份的内涵变得更为复杂。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中国在向现代国家转变过程中,知识分子阶层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赋予了中国一种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特征。

  从这一视角来看,该剧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借助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知识,走出学院,注重实践,积极参与到新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建构之中,一方面在用专业知识努力改造社会,影响世人,另一方面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造自我,融入人民的事业中。

  该剧为我们呈现的是知识分子群体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结合在一起,所书写的一曲伟大篇章。所以,话剧《先生向北》就不仅是对某个学校、某段历史的简单书写,也不仅是对东北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传统的挖掘与重构,更是一部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呈现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国家、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书生本色和家国情怀,是昂扬奋进的“共和国范儿”。

  话剧《先生向北》用艺术的手法呈现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崇高风范,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他们为粗粝的东北文化注入了洒脱的情怀和深厚文化血脉,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这一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东北的辽阔与艰苦激发了他们生命的豪情,他们和东北人民一起劳动、生产,创造了一个史诗般的伟大时代。

  站在今天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在追慕这些先生们的同时,更应该赓续文脉,学习他们积极投身于时代的伟大精神,推动东北乃至中国文化的创新创造,而这正是话剧《先生向北》的现实意义。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7日 16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