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老街有间书报亭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老街有间书报亭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8-23 05: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吴谷

  老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我出生的那条老街,我在那里出生,也在那里上学,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老街上最让我难忘的则是那间书报亭。

  书报亭是用木架子搭起的一间小亭子,亭子不大,布满了全国各地的报纸和各色各样的书刊,特别显眼的是小学生的儿童读物。它位于我们这个小县城的文化中心区,附近聚集着不少中学和小学,因而书报亭的顾客除了络绎不绝来买报纸的中老年人,便是在周边上学的中小学生了。

  那时,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迷了路,只记得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个书报亭。于是,我在书报亭前苦着脸,眼泪就要落了下来。老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我们叫他蛮叔,他急忙从亭内跑到我身边。我好像见到了自己久别的亲人,放声大哭,告诉他我找不着回家的路了。他问清了我家的地址,便朝店里正在看书的几个中学生说:“孩子们好好看书,我很快就回。”

  上学迷路,人生第一次。一个陌生人送我回家,也是人生第一次。于是,老街的书报亭印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有一天,母亲回乡下老家,拿了五毛钱给我,让我自己去小吃店吃午饭。我自小就调皮,那天禁不住用气枪打气球的诱惑,把钱给花完了。肚子空空的我茫然四顾,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老街的那间书报亭。得知事情的原委,蛮叔哈哈大笑,而后十分严肃地说:“这可不行,怎么能用填肚子的钱去打气枪呢?”

  没多大会儿,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蛮叔说:“吃吧,孩子。天冷,吃热乎点儿。”

  望着这碗面条,我才发现报亭里有十几个孩子都在吃着散发热气的午餐。

  原来,蛮叔除了卖书报,还在书报亭边上搭了个小厨房,专为带午饭上学的学生热饭,已经有好些年了,但他从不收取一分钱。难怪老街上的居民都说,这书报亭其实是一间学生服务站哩。

  从小学到高中,这间书报亭陪伴着我成长。对于那些家在农村的寄宿生,书报亭更是给予了家的温暖——热饭、搜集学习资料、提供公用电话……

  学生们需要哪方面的书报,告诉蛮叔,他便会千方百计地采购回来,交到学生手里。记得高三时我们班上有个来自农村的同学想买一本数学参考书,但因为定价高,他担心书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不值当,便迟迟舍不得买下。蛮叔见状,二话没说就将书交到那位学生手里,说:“你先借去看几天,若认为好再买。”考虑到许多孩子家境困难,蛮叔专门到旧书市场将一些有价值的旧书买了回来,供学生们借阅或廉价出售。而我,也正是在书报亭火热的学习氛围中喜欢上了文学。

  几十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故乡的那条老街,更忘不了老街的书报亭和那位热心善良的蛮叔。去年,我借出差的机会回了趟老家。一踏上故土,首先要探访的,当然是记忆中的书报亭。

  如今的老街不再“老”,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老街的书报亭还在,但也变了模样,宽敞而明亮。走进去,没有见到蛮叔,接待我的是他的儿子小蛮弟。他告诉我,蛮叔去世前把这个书报亭交给了他,并叮嘱他,既要传播文化知识,也要传播爱。

  我细细打量这个书屋:公用电话是为了方便学生和家人联系而配备的;书屋一角准备了几把雨伞,以待学生的不时之需;小小的炉灶依旧是用来给学生加热食物的,让人想起旧日时光;书报架上有个留言本,需要什么资料可记在上面……

  我与小蛮弟正聊着,走进来一个上门取件的快递员。小蛮弟将书架上的一个小包交给他,一再叮嘱及时发出。小蛮弟告诉我,这是一个从小在附近长大的孤儿,如今在外地上学,后天就是孩子18周岁生日,这是送给他的一本书。

  望着崭新的书报亭,望着进进出出的又一代学子,我想起了蛮叔。温暖依然在这里漫溢。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3日 15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