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许家洞 成就惊天动地的东方巨响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许家洞 成就惊天动地的东方巨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0-13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彭蕾(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究员)

  漫步在711时光小镇,一栋栋红砖灰瓦、至今仍在正常使用的苏式建筑映入眼帘,极具年代感的邮局、食堂、书店、理发店、照相馆、供销社随处可见,一号井巷道门洞上“生产大于天,安全重于山”的红色标语依然清晰。恍然间,时光仿若定格,岁月不曾流逝。

  711,曾经是一个神秘的代号。这里,是湖南郴州许家洞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这里,是新中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铀矿山。它填补了我国铀矿开采的空白,为国家国防而建,应国家需要而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铀原料,为我国核工业系统培养输送了3285名矿山建设人才,为我国核工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1955年9月的一天,勘探队员偶然发现湖南许家洞金银寨蕴藏铀矿。充足的铀原料,无疑是我国核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金银寨铀矿的发现正解此燃眉之急。1958年5月31日,中央批准在湖南郴县许家洞镇建设411矿(1964年1月1日更名为国营711矿),由此开启了建设中国第一座铀矿山的伟大历程。

  那些年,来自天南地北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同一个信仰会聚于此,为了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一干就是一辈子。由于当时711矿是国家特级保密单位,“41号”信箱就是当年职工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很多711矿人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默默扎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建矿之初的711,山稠林密、荆棘遍布、瘴气横行、蛇虫猛兽出没,地质结构复杂,而当时生产生活物资匮乏,设备极其落后,困难可想而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711矿人以冲天豪迈,不惧艰险、迎难而上,克服诸多困难,创下彪炳史册的功勋。

  矿井下条件恶劣,工人们常年处在40~50摄氏度的环境下工作,地面、矿壁都是烫手的,作业面被称为“火焰洞”。当时没有电车牵引,采出矿后全靠人力推车、扒矿,工作强度很大。为了防止中暑,往往是前面工人在掘进,后面需要有人为他们冲凉水。

  为了早日探明711矿的储量,勘察队的10个分队争分夺秒、争先恐后。铀矿开采需要很多复杂的工程技术,711矿人除了一身干劲,还留心摸索和积累经验,搞技术革新。“雷矿长”就是典型代表。雷矿长并不姓雷,而是叫李太英。他1959年进矿,在711矿艰苦奋斗了近十四个春秋。1959年10月,生产急需的电雷管供应出现困难,眼看就要停产。李太英带几个青年技术人员组成实验小组,下到坑口,奋战一个星期,把1000多根火雷管改成电雷管。经验证,爆破率达到95%以上,满足了生产急需。李矿长做雷管,一时间成了矿上的头号新闻,“雷矿长”的美名就这样传开了。

  2004年6月10日,历经近半个世纪峥嵘岁月的711矿政策性关闭,但711的精神从来未曾远去。进入新时代,保留下来的部分旧址群,成为传播红色记忆的教育基地。

  这片土地成就了六十年前那声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如今,矿区改造将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历史重新呈现。原本染上斑驳历史痕迹的711矿区,成了精美的文旅小镇——711时光小镇。旧址建筑修缮了,符合新时代背景的研学、党建课程在不断开发,文旅融合产品日渐丰富。711矿区得以重焕生机、再续辉煌。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3日 1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