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午夜的流水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午夜的流水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1-29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从进

  一次笔会,入住名山古村旁的宾馆。房间在一楼,窗外是一块水田,面积有好几亩,呈斜长的三角形。

  时在四月末,正是江南春耕头。田里的紫云英刚刚翻耕,白亮亮的水面,掩着鲜泥和细碎的绿叶。宾馆和水田之间隔着栏杆,但开了一扇小门,可以由此通向田野。向晚,见一老农在田埂上漫步,时走时停,出神地望着水田,一旁的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水光暮色中,他的身影渐渐模糊。我久久地看着,心下安宁。

  午夜时分,隔着栏杆看到路灯下静谧的水田白晃晃的,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默默地站了好一会儿。回房,听着蛙鸣入睡。下半夜三四点时,忽然下起大雨。雨后,听得哗哗声。这声音我太熟悉了,那是水田缺口的流水声,这让我想起了家乡放田水的情景。

  记忆中,江南的老家春耕时节总是多雨。水稻的秧苗不能在深水里淹得太久,否则会浮秧、腐烂。因此,每逢下大雨,父亲就坐不住了,总是穿好蓑衣,赤着脚,拿起锄头、铁锹,一等雨歇就出门到田垟上去放田水。有时候雨下得大,久不停歇,他便冒着大雨出去。

  我那时年少,喜欢雨,喜欢在这样的天气里跟父亲到田野里。我有时候会帮点小忙,更多的时候只是跟着玩。家乡的田是四四方方的井田,每块田的角落里都有两个缺口,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父亲总是轻轻地扒开出水的缺口,把泥堆好,然后站在田埂上默默地看着水流出去。那水流有着优美的弧线、清亮的色泽,哗哗有声,那一刻,仿佛天籁漫溢过来,流向心田,那是世间最美妙的音乐。那时,我常常失神地立在苍茫的原野上,看着漠漠水田中的白水鲜泥、青草紫花、株株秧苗,还有田边那鲜嫩的豆荚,耳边则是阵阵蛙鸣。有时候,我也会带个网兜去,在水田的缺口处捞些鲫鱼、白鱼,收获更多的是泥鳅、田螺。

  田间到处都散落着像父亲一样穿着蓑衣弓背放水的农人。天往往在黄昏时分才放一会儿晴,于是,大家披着晚霞归家。暮色中,有一种叫“足狗”的小小的野生动物,有时会趴在人的背上。大人告诉我们,不要回头,只需使劲甩一甩,它就跑了。

  几十年过去了,那一幕幕场景依然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底。如今,父亲已去世,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位至亲的离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远去。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构筑了我们的情感寓所,那一片片田野蓄满了我们浓烈而绵长的乡愁。回忆着往事,恍恍惚惚,又真真切切,竟然睡意全无,索性起床,打了伞站在田埂上听那水田缺口的流水声,任思绪飘飞。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9日 15版)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