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银龄华发,不改奉献初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银龄华发,不改奉献初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2-09 0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本期邀请的4位讲述人,都与“银龄志愿者”这一群体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或以银龄之力发挥余热,投入志愿服务当中;或长期与银龄志愿者相处共事,近距离感受着他们的进取精神。

  夕阳无限好,何必叹黄昏?

银龄华发,不改奉献初心

在浙江德清县乾元镇城北村官庄,镇中心卫生院医生为老人测量血糖。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照亮特殊儿童成长之路

  讲述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退休医师 方素珍

  我是一名退休的儿科医生,也是一名从事特殊儿童康复治疗工作的老年志愿者。

  第一次从事志愿服务是21年前的事了。那时,不少孩子由于对早筛知识缺乏了解、不懂得寻求帮助、缺少康复技巧专业指导等原因,错过了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为恢复身体机能而付出千百倍的努力,我不禁被他们的毅力感动。于是,我决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和一群致力帮助特殊儿童康复的医护工作者组成儿童康复志愿服务队,把特殊儿童康复服务带出医院、带到社区、带进家庭。

  我最难忘的一次志愿服务经历发生在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福利院。这里,有一位6岁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莹莹(化名)。她聪明、可爱,但还不会说话,全身有很多不自主动作,走路摇摇晃晃,时时都有快跌倒的样子。前期的训练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到了脸部训练时,莹莹开始躲避和频繁眨眼。这时,我开始低声地哼唱“轻轻地捧着你的脸,告诉我不再孤单”。虽然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声带有些嘶哑,但此时此刻,歌声仍然唱进了孩子的心里,让她放下了心中的戒备,最后完成了康复训练。

  2022年,我从医生的岗位上退休,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工作。这些年,家人、亲戚朋友也先后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不少学生志愿者开始进病房陪护,但是我们的力量有限。于是,我们找到了广州市志愿者协会,一同制定服务计划。今年6月1日,广州首个特殊儿童康复志愿服务项目“益点星光耀童年”正式启动。项目通过广州市志愿者协会,招募到了常年在社区开展儿童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用“游戏+案例”结合的方式讲解如何观察辨别儿童的异常情况,为他们寻求帮助提供支持和关爱。项目还为服务对象提供“康复到家”和“康复定点”两种直接服务模式,有需要的特殊儿童和家庭可以直接申请上门服务,或者到海珠区的服务点接受服务。看到孩子们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我为自己一直坚守在儿童康复第一线而感到欣慰。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银龄之光,照亮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让爱与希望常伴他们左右。

银龄华发,不改奉献初心

在山西平顺县东寺头乡七子沟村,一名乡村医生向村民叮嘱用药。新华社发

  暮年余热温暖社区人心

  讲述人:陕西西安市高陵区崇皇街道泾欣园社区志愿者 李素琴

  2018年,我从长庆油田庆阳工业服务处退休后,积极主动投入社区志愿服务活动。6年来,我遇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我都好久没和人说过话了,谢谢你们来看我,还好有你们这些志愿者。”一次探望社区独居老人时,刚敲开家门,老人激动地双手拉住我说。还有一次,我们去养老院慰问演出,老人们都很陶醉地听我们的合唱,一位老人更是认真地跟着哼唱,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瞬间,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告诉我,唱歌让他们感觉年轻多了,也让他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困难。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决心。

  今年,我响应社区号召,加入社区“特殊人群帮帮队”,和特殊人员结对子,每周坚持入户关心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提水、买菜,陪他们唠家常,给老人们送去关怀和帮助。在社区的支持下,我还带着老伙计们一起成立了“舞之魅”舞蹈协会,每逢节假日为社区老年朋友和广大居民表演节目,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带去欢笑与节日的温馨……我的初衷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想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为社区、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余热温暖他人。

  除了关爱老人,我们“银龄志愿者”还坚持在每年儿童节为特殊儿童送去爱心,积极参加社区的绿色环保活动,动员邻居们一起爱护环境……这几年,我身边陆续有20多位离退休的同事和朋友加入到社区“银龄志愿者”队伍中来,一起为社区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坚信,只要我们愿意,每一个老年人都能成为传递爱心的使者,为社会增添一份温暖。

  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这些资源是社会宝贵的财富。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建设是一种双赢的选择。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化身微光,也被他人照亮,用自己的力量温暖更多的人。

银龄华发,不改奉献初心

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镇小岗村老年食堂,志愿者陪老人一起包汤圆。新华社发

  专家智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讲述人:甘肃农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党委书记 王兴虎

  我校有很多专家教授,一辈子奔走在田间地头,和农民群众打交道。基于坚实的人才基础和良好的志愿服务传统,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设在我校。加入该委员会的老教授约有70人,其中30多人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他们以乡村全面振兴为己任,发挥专业所长服务“三农”,足迹遍布陇原大地。

  说起接触过的老专家,曹致中教授让我印象深刻。他是紫花苜蓿制种专家,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他的苜蓿种子研究与育繁推广工作。他走遍河西走廊,对各县市的气候环境、土质条件、昼夜温差等进行详细考察后,最终选择在张掖市高台县小海子村试种制种苜蓿,指导农户成立合作社。经过多年努力,到2022年,合作社种植的4760亩制种苜蓿田总产达到330吨,占当年全国苜蓿种子总产的11.5%。曹老师和他的农民团队,凭借一方土地为国家贡献了十分之一的苜蓿种子,赢得了业内同行和农民朋友的不住夸赞。

  老教授们不满足于把科研成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致力于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常永义教授是葡萄栽培专家,退休后常年奔走在河西地区,指导农户种植鲜食葡萄,巧打“季节差”上市增加收入,备受农民朋友尊敬;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岳达昌教授,帮助临洮县的紫斑牡丹种植能手申报职称,助力农村科研技术人才的发掘培养;年逾八旬的鲁挺教授,心头最牵挂的始终是山区的孩子,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每年都有留守儿童来到甘肃农业大学参观研学,早早树立求知求学的人生信念……从事为老服务工作多年,我亲眼见证着这些动人故事的发生。

  我书柜里有几本书,是老教授们退休后编写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为了让农民朋友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种植技术,他们不仅送技术到田间,还写书编教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花椒、中药材等甘肃特色产业种植的注意事项,涵盖病虫识别、药剂选择甚至农药用量、农药浓度配比等诸多细节,用心之细令人感动。

  今年3月,甘肃农业大学这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志愿服务团队获评“全省离退休干部作用发挥品牌”。听到这一喜讯,大家更加坚定了“老有所为”的信念和信心。我与同行们交流时了解到,其他高校也有很多老教授退休后仍然活跃在各个领域,展现出饱满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是我人生路上的榜样,也激励着我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工作态度、尽我所能为他们解决参与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

银龄华发,不改奉献初心

山东青岛市“邻里巴士”公交专线的驾驶员搀扶老人下车。新华社发

  银发丹心惠及西部学子

  讲述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数字商务与管理学院教师 杨 晓

  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一批来自中东部地区高校的优秀退休教师纷纷响应号召,投身支援西部计划。作为首批受援高校,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银龄教师。

  那时,我刚到校工作不久,有幸成为两位银龄教师的助教。银龄教师以高度敬业的精神,迅速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北京大学退休教师章铮老师,早在到校前半年就开始修改讲义、精心备课。他说:“我讲课有自己的标准,如果达不到,还不如不讲。”到校后,为了适应学生基础备好课,章老师夜里甚至只睡3个小时,大家都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纷纷建议他酌减工作量,但章老师却说:“学生们为了完成这学期的课程,每周要上40节课,有两天更是每天要上11节课,看到学生们这么拼,我哪里还能叫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我的内心被章老师“以德立身”的品格深深感动着。

  “输血”,更要“造血”。银龄教师不仅潜心教学,还不断引导着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一次,我在课题研究中遇到难题,请教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退休教师毛羽老师。毛老师手拿稿纸,一边用笔仔细标注,一边指导我逐字逐句推敲、修改,一遍又一遍地钻研、打磨……又一次,我在夜里写完科研课题申报书发给毛老师,毛老师凌晨两点回复了我的邮件,并详细标注了修改意见。在这之后,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年过60岁的银龄教师尚能秉持不断钻研的精神,年轻的我为何做不到?

  除了课程教学、科研指导,银龄教师还在学科建设、教学指导、团队建设等方面积极支持学校发展。在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授《管理运筹学》40多年的刘伟、周月梅夫妇,面对基础不同的滇西学子,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到案例选择、习题讲解,每个环节都结合学生基础精心设计。在教室里,我常看到他们的身影——不是给学生上课,就是在听青年教师讲课、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教师丁梅生老师,每次都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不时回头观察学生反应。课后,丁老师拿着记录满满的稿纸对我悉心指导,从重难点把控到教学设计,事无巨细,每一次我都受益匪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4年多来,累计有62所高校216位银龄教师来校支援,有效缓解了滇西大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我很庆幸,自己刚刚告别学校的导师,又迎来单位的银龄“导师”。他们兢兢业业,严谨踏实的作风,默默耕耘、呕心沥血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我将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育德”,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贾月洋、吴春燕、李洁、张哲浩、王冰雅、尚杰、徐鑫雨、刘华东)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09日 07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