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季 宇(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11月28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11月29日,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43位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烈魂归故里。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1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每一次归来,都是对英雄精神的深切缅怀、深情礼赞。
历史不会忘却,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有19.7万多名英雄儿女壮烈牺牲。长津湖边,宁可冻死也要完成埋伏任务的“冰雕连”;上甘岭战役中,以血肉之躯抵御百余万发炮弹轰炸的志愿军战士;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一个个名字、一个个集体,他们的不朽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成为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
英雄模范是时代的丰碑、国家的脊梁,是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无数英雄模范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将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树立模范榜样,以崇高精神引领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其他重要纪念日,并在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号召全社会共同铭记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与此同时,以“五章一簿”为主干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日益完备,“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等荣誉的颁发,肯定和赞誉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专业领域先进模范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格,有力激励全党全社会见贤思齐、力争上游。庄严的仪式、崇高的荣誉、真挚的关怀,都充分彰显了对英雄模范的崇敬之情,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氛围愈发浓厚,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讲好英模故事,以真挚情怀感染人。文艺作品是塑造英模形象、弘扬英模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从电影《血战狙击岭》《守岛人》《我的父亲焦裕禄》,到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功勋》《山花烂漫时》等,一大批文艺作品用真实的场景、细腻的笔触以及具象化的表达,致敬革命先烈、讴歌英雄事迹,对英模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电视剧《山海情》以群像视角描绘了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他们不惧挫折、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大山的女儿》中,青年扶贫干部黄文秀怀揣对百色革命老区的一腔深情,用生命践行了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赢得广泛好评,就在于对真实的深度挖掘,对细节的高度还原。找准情感连接点,用有温度、有筋骨的叙事方式呈现英雄模范的真实一面,英模精神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创新宣传机制,以新颖形式鼓舞人。对英模人物的宣传和学习重在常态化、生活化、生动化,要把弘扬和践行英模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而言,应构建多元话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积极推进英模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建好网络宣传阵地,注重提升宣传效果。充分利用烈士纪念馆、英模故居、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新业态,强化红色遗产的教育功能。合理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数字技术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通过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激活红色文化的时代生命力,让更多人在英雄模范的感召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砥砺奋进的信心和勇气。
新时代新征程,发挥英模精神的价值引领和典型示范的作用,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英雄模范的精神火炬必将永不熄灭、代代相传。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