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文明多样性构成人类社会的本真特征与历史演进的基本图景。当文明格局面临百年未有的深度重构,“对抗”还是“对话”的价值选择关乎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系统阐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明确树立文明对话的理念指引,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破解时代之问。深刻理解全球文明对话的时代价值,要把握中华文明强调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阐明文明对话是破解时代难题的合理路径,由此更好推动人类进步与和平发展。
中华文明强调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
“文明”即文教昌明,在中国思想典籍中意为文采、文德的辉耀。其在西方学者笔下常被用来描述有组织性的社会生活状态,即“civilization”,表明世俗的、进步的人类自我发展。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人类文明史是璀璨夺目的画卷,在历史上展现了多样性特征。中华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等虽然不是同一时间出现的,但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许多文明,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世界文明从源头起就是多样的,从历史实际而言,每一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现代化。在上述诸种文明中,勃发兴盛几乎都受益于交流互鉴,衰颓消散基本上都受害于侵略纷争,从中可见文明和谐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流。据《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在铜石并用的部落联盟阶段,族、国(百姓)以至万邦,采用“亲”“睦”“协和”的态度,崇尚“和平”,倡导以“协和万邦”为邦交原则。秦汉时期,中央王朝的北方劲敌是匈奴。双方虽互有攻守,但“和”是主流。西汉元帝时,南匈奴降汉,汉廷在力量对比上占据优势,但仍宽待对方,予以附塞安置,保持友好往来。终汉一世,和平共处是汉廷追求的目标;而推行霸权、摧毁对方是两汉政权始终排斥的。当时,两汉长安有“胡巫”“越巫”,中央军队有“胡骑”“越骑”,汉地商业活动中更是多见“商胡”“贾胡”“酒家胡”的身影。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兴盛,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不同信仰亦在此时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上各种宗教信仰并存有序。
文明的繁盛进步离不开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从来不故步自封,长期保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从而创造了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实现了文明持续发展和综合创新。自古以来,中国就通过信使、贸易、传教等方式,在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经济文化,并将先进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在与外族交往实践中,爱好和平、友好往来的观念逐渐熔铸进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国很早就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道德,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郑和下西洋早于西方大航海时代近一个世纪,最远到达非洲的东岸,所到国家带去的是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进行的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并未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和朝贡贸易体系亦很早发展成熟,但中国并未凭借这一优势而对周边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反而十分优待来往中国的外国客商,在鼎盛时期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历史表明,每一种文明都根植于独特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体现其精神追求和价值内涵,打开了理解人类发展可能性的窗口。中华文明强调和合共生、成人之美,倡导在文明对话中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归处,以“己欲立而立人”的博大胸怀照亮多元文明发展之路,为文明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合共生,要茹古涵今,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壁垒,解构文明等级论和文明冲突论,实现文明基因的深层觉醒,重塑全球文明发展格局。
文明对话是破解时代难题的合理路径
今天,世界局势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给文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人类发展面临重大挑战。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激烈动荡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和危机,唯有借鉴中华文明强调的互鉴会通的智慧,以更为开阔的文化视域加强对话,才能重构文明的自我理解、达成文明的彼此交融,唯有深化溯源、参稽治乱的文明研究,才能经世致用、鉴往知来。
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的社会发展规律。文明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共同活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广泛而深刻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并以“人格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人的联合体”为标准界定了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程度日益加深,人们在普遍的社会交往中使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现代社会处于“物的依赖阶段”,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观的物质基础,形成了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但是,现代西方文明发展伴随着资本扩张和殖民体系,文明社会被异化为一种背离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野蛮。因此,必须变革人奴役人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类文明从冲突到和谐的发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创造以劳动与所有相统一的内生力量来建构新文明形态。
“两个结合”为文明和谐发展指明方向。近代以来,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之说,到进化论引入后的“体用一致”主张,再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反封建的启蒙,中西文明持续发生接触和碰撞。直至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古今中西之争”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既走向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处,又从历史深处走来,书写现代文明发展的中国篇章。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内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主逻辑,在此过程中积极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明的精华,不断丰盈文明和谐发展的实体性内容,为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提供了思想根基。
全球文明倡议为新时代文明对话提供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明确了全球文明发展进步的首要前提、基本立场、历史定位和具体路径,体现了深邃的战略眼光、宽广的历史视野、强烈的时代担当和博大的人类情怀,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明发展应当秉持的基本理念,为夯实全球发展与安全的文明之基、引领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建立全球文明对话新秩序、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球文明倡议已在世界各地引起广泛关注,变为有识之士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切实行动。进一步推动文明和谐发展和时代进步,要坚持平等包容、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普遍愿望,营造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氛围,合力提升全球治理体系效能。
以文明对话推动人类进步与和平发展
教育是增进理解、促进民心相通、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途径,大学是孕育文明、传承文明、创造文明的思想高地。中国人民大学发起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被列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我们将致力于构建一体多元、跨域联动的全球文明研究网络,搭建启迪思想、沟通民心的全球文明对话平台,创设务实有效、行稳致远的长效合作机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促进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智慧。
以开放的胸怀共塑文明对话范式。我们将团结全球范围的高校及教育机构,打造更多高水平的文明对话平台,鼓励专家学者互访互学、青年学生共研共议、智库机构互联互通,构建深度合作、充满活力的全球文明对话网络,以交流消除误解,以互鉴超越隔阂,以对话凝聚共识。
以自信的态度共创文化传承成果。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自立,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将文化古籍、学术典藏、非遗技艺等系统融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保护中传承历史记忆,在研究中激活内生力量,在发展中守护文化根魂。
以合作的精神共享文化发展机遇。我们将探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资源保护、展示与传播,充分发挥全球智力优势,合作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领域的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互联互构,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以和谐的理念共建文明繁荣格局。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文明优越论”和“文化霸权”,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建全球文明研究共同体,携手解答时代课题,呈现符合世界各民族发展需求的文明逻辑,为实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融通、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6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