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留住乡愁】
作者:徐虹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湖南常德,枕水而兴。水网密布处,莲藕遍生。盛夏时节,接天的荷塘里,莲蓬戟立,荷花袅娜,自成一方清凉世界。
母亲的记忆里,始终驻留着一方荷塘。在她老家湖南常德澧县的乡村,水塘多、河港多。地名中的“澧”,便是一条大河——澧水的名字。澧水多支流,澧县多河湾。母亲口中念念不忘的那片荷塘,不过是个寻常小水洼。
不知从何处得了数节藕,芽尖已怯生生探出,母亲舍不得吃,便小心翼翼地把一根根藕埋进水塘边的淤泥里。从叶尖初露水面,到菡萏亭亭,再到淤泥深处藕节饱满,一汪静水,因这新生命的萌发而漾开欢喜。荷的每一次蝶变,不仅滋养了全家的口腹,更熨帖了每个人的心神。
“挖藕时,赤脚在泥里踩探。泥松了,藕便露了头,有趣得很。”母亲脸上绽开笑容:“年年挖,年年留些根在泥里。根在,就有盼头,就能再开一季花。”那笑容里沉淀着这方山水给予人的朴素智慧。
慢慢地,我也成了母亲。也许哪天,我眼前这个欢脱的小男孩也会像我一样,负箧曳屣、远离家乡。那满湖圆圆的荷叶,也许会在他的心海渐次铺开;记忆中的荷花,也许会香气氤氲疗愈他的乡愁。
荷塘的馈赠,是丰盛的。硕大的荷叶,是天然的防晒伞、遮阳帽。摘下来,去掉长长的柄,我将荷叶递给孩子,调皮的他倒扣过来,把荷叶戴在他圆溜溜的小脑袋上,遮住了小脸……这样的画面,让我们忍俊不禁。
最有风味的,是一桌荷花宴。荷叶包饭、荷叶蒸鸡、莲藕汤、凉拌藕、莲子羹、炸花瓣……光是莲藕,就可炒、可煮、可炸、可灌糯米、可夹肉馍、可裹面粉,弄出多盘菜肴来……
我喜欢做的还是炸花瓣。将盛开的荷花花瓣一瓣瓣洗净,再将它们在面粉浆里打几个滚,放在滚烫油锅里,捞起来时,片片花瓣依然保留着弯弯如船的形状。将一片片炸好的花瓣重新摆放成花的样子,一朵酥脆的“荷花”便重绽盘中。
孩子吃着这水乡的滋味,在荷塘边的亲水道上奔跑嬉戏。从淹没在花海里不见踪影,到渐渐冒出头,再到个子高过了荷塘一大截……一转眼,已如“荷”般挺立水中央。这株“荷”,高考后如愿去了地肥水美五谷香的山西。
前不久,我去山西看望他。穿行于汾河边,绿植盎然,河水清澈,宛若江南。打听一番后才知道,汾河源头所有矿井都已全部关闭,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
又到荷花怒放的时节。清早,我们来到柳叶湖畔的荷塘,采摘欲放未放的花苞。将荷花花蕊细细掐去,将艾草等香料磨制成的香粉一勺勺灌进荷花花苞里,传统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在一旁指点:“要用五色线轻轻缠裹,束住花口,否则它就开了。”
等到夕阳西下,香粉与荷香深度融合,我们再解开五色线,倒出花苞里的香粉,添加龙脑等香料,再装入素锦香囊……
我把这盈满故乡荷风的香囊交到儿子手里。一句未曾脱口的话已密密匝匝缝进囊中:无论行至何方,那水塘深处的根脉,那泥中沉睡的藕节,那囊中不散的清香,便是故乡。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6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