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编者按
回首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你离健康生活更近了吗?
是清晨餐桌上摆满色彩斑斓的蔬果与粗粮,还是夜幕降临后身心舒缓的深度睡眠,抑或忙碌之余让运动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健康的关注,已经浸入每个人日常生活习惯的细节中——我们学会辨析身体的声音,当不同信号发出时,可以更及时更自如地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我们学会以精彩生活拥抱健康,一次晨练、一场交流、一趟远足,简单而纯粹的事物,让心灵得到满足……
一起聊一聊,这一年,你有哪些关于健康的收获……
吃 多“彩”多样多美味
胡亚民
过去,我从未把肥胖当作疾病,即使体检报告亮了“红灯”,也是肉照吃、酒照喝、夜照熬。一次,我去住在七楼的朋友家串门,没有电梯,只好硬着头皮爬楼梯。谁知,刚到四层就满头大汗,到五层时直喘粗气……同行的医生朋友笑着问我:“平时是不是吃得太‘好’了?”
的确,我爱吃“有滋味”的东西,早餐会专程跑出去买油条、油炸糕,配上咸香的猪蹄、肉皮冻,再点个多放
糖的豆浆。晚餐呢?还要更丰盛,精米精面不见粗粮,大鱼大肉摆满餐桌——总结起来就是:菜中没肉不伸筷,不吃“顶脖”不下桌。
“必须管好嘴了!”听我念叨完日常“食谱”,这位医生朋友严肃地提示。“人的身体就像一个湖泊,上游是吃进去的食物,下游是死亡的细胞和代谢的废物。如果上游水源不好,每天流进大量的泥沙,那还能维持湖水的清澈和通畅吗?”
听到这番话,我不由出了一身冷汗——必须改!就从“上游”开始。
当然,该多还要多,只是吃起了“组合饭”,即每一碗、每一盘中的食物品种都有四五种,餐餐有谷物和蔬菜,还要吃不同颜色的食物,让餐桌尽量“丰富多彩”。同时,每两天至少吃一次大豆制品,每三天至少吃一次菌类食物,每周至少吃一次海藻类食物;此外,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鸡蛋、牛奶等,两餐间适量吃些水果、坚果,补充多种营养元素。现在,我家每周食物的种类多达30种,主食、副食和零食不断调换。
在食物的吃法与调料的用法上,我也下足功夫。主食方面,精米精面适量少吃,每餐控制在八分饱,给肠胃减负,留足消化时间,避免出现过去胡吃海塞、撑得肚圆的情况;不吃肥肉、肉皮、内脏和加工的肉,尽量用白肉替代红肉;“少油、少盐、少糖”,让自己吃得清淡;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拒绝外出聚餐的邀约,在饭店用餐的次数越来越少,防止高油高盐饮食和大快朵颐导致营养过剩。
此外,该规律的一定要有规律。以前,我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经常把两顿合成一顿,“早午饭”“午晚饭”成为家常便饭。如今,我不仅顿顿不落,还很注意进食顺序——先喝汤,再吃菜,最后吃主食和肉类。陪伴家人吃饭时,也可以开心地聊聊天,让每顿饭都成为一种享受。
这一年,由于在饮食方面的严格控制,我收获了更好的自己,不仅体重减了50多斤,原先体检报告上的“小箭头”也消失了,很多指标进入“合理区间”,代谢性疾病逐渐好转。不过,我并不会满足于现状——要知道,控制饮食可是一件长期工作,新的一年,我期待更多、更好的变化!
(光明日报记者田雅婷采访整理)
动 爱上跑步像风一样轻盈
凌瑞媚
周日早晨五点一刻,已经不需要闹钟就可以睁眼起床了。一杯淡蜂蜜水、两片面包、半个橙子……吃过早餐,换上跑步装备,来到北京奥森公园开始马拉松长距离训练。今天的任务是30公里,加上跑步前热身2公里,总距离32公里。起跑时,手脚有些冷,于是把关注度放在呼吸上,冰冷的空气吸进鼻腔让人一激灵,注意力也就集中了。虽然寒冷,但我喜欢这份清凉带来的清醒——更何况,能够切身感受到慢跑带给身体的正向反馈,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每个周日都要跑30公里或者半程马拉松,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没有规律的长跑前,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刚接触马拉松时,3公里对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么跑不下来,要么艰难跑完后膝盖与肌肉疼痛难忍。这时,朋友告诉我,可以试试跑步与快走结合。我按照这个方法试了一下,慢慢地突破了3公里,再逐渐增加到5公里、10公里、15公里……现在,半程马拉松已不在话下,我正向“全马”进军。这些年,全国不少城市都有了马拉松赛事,对于我这种大众跑者来说,重在参与,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
2024台州马拉松,当地桐屿街道参赛选手兴奋地冲向终点线。刘仁德摄/光明图片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爱上马拉松?”我觉得是一种精神在激励——这条赛道上,不只有高大、健硕,也有瘦弱、娇小,还有年老和残疾;而且,跑步对年龄不设限,只要是为了健康,保持常规的慢跑训练即可……马拉松的包容,让无数人为之奉献激情,也从中收获激情。因此,与其说我是一个人在战斗,不如说我们是一群人在战斗。比赛中,我和其他跑者目光坚定,一起奔跑,相互鼓励——赛道上的我们,既是对手,也是队友,大家用坚持和热情鼓舞彼此。
如今,跑步已成为我释放压力、舒缓身心的一种方式。我学会在奔跑中欣赏身边的风景,发现城市中隐藏的美好。在此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价值与意义,这让我更加珍惜眼下拥有的一切。以前,父母总担心我跑太多会伤膝盖,但这些年跑下来,看到我身心愉悦、神采飞扬,“跑步伤膝盖”的说法已经不怎么出现在家庭微信群中了,反倒是我一直在鼓励他们加入到跑步的队伍中。
希望每一个热爱跑步的人,都能在奔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成就。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跑向更美好的未来!
(光明日报记者李春剑采访整理)
变 敞开心扉拥抱新事物
耿绍宝
岁末回首,这一年于我而言,是一段奔赴健康生活的旅程,我的身心都经历了温暖而深刻的蝶变。
曾经,我是个标准的“宅人”,闲暇时光大多被电子设备占据,社交圈窄得可怜,内心像一扇紧闭的窗,将外界的“阳光清风”拒之在外。
年初的一次“出发”给了我改变的机会。
在朋友的鼓动下,我从日常的繁忙中走出来,开启了一段放松之旅。在威海海边,晚风轻拂,朋友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沙滩上——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在洛阳古城,我们穿梭于古老街巷,感受千年古都深厚的历史底蕴;龙门石窟的石雕庄严而生动,仿佛在诉说往昔的辉煌与沧桑,精湛的雕刻技艺让人叹为观止——那一刻,深埋于心底的激情活力被唤醒。原来,走出去的世界如此斑斓多彩。
心态的转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探索欲。
我一直对摄影心驰神往,但以前因怕麻烦没迈出去。年初旅游回来,我买了一台照相机,逢双休日就背上它出门,用镜头记录下那些看似平凡却饱含温情的人间烟火:清晨染红天际的绚丽朝霞、精神矍铄的晨练老人,夜晚霓虹闪烁的街头巷尾、市井喧阗的涌动人潮。学习锻炼新技能的过程,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它让我下定决心走出内心的桎梏、走向户外,去接触更多新鲜的人与事物,不再因害怕失败而畏缩不前——这种内在力量的生长让我意识到,健康源自内心生发的力量!
还记得年初上映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减肥成功的经历,这也让我看到体育运动的魅力——让人直面创伤和失败而不放弃。观影后,我开始健身、锻炼,并逐步养成习惯。起初,面对健身房里琳琅满目的器材,真有些不知所措,但还是硬着头皮从简单的器械练起,比如先在跑步机上快走,逐渐适应节奏后再尝试慢跑。每一次急促的呼吸,每一滴落下的汗水,都像与过去“慵懒”的自己对抗。随着时间推移,我尝试挑战更有难度的项目,像杠铃深蹲,尽管双腿不停地颤抖、几近力竭,但我仍咬牙坚持……没想到,这坚持下来的健身习惯,不仅锻炼了体魄、磨炼了意志,还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互相激励中共同成长、进步。
如今的我,告别了曾经的消沉,不仅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展现出更加积极向上的一面,更让我满怀信心迎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相信,打开心扉,养成新的好习惯,改变就会发生。
(光明日报记者黄小异采访整理)
度 不负生命享受生活
顾进圻
我退休多年了。我们这代人,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反而使我们的饮食比较健康,因为不会单纯追求味蕾享受而大快朵颐,也就不会有过多的脂肪和卡路里摄入。其实,我的生活中也少不了美食,但我会尽量找到享受美食和保持健康之间的平衡点——有度饮食,享用美食是接纳大自然的馈赠,有度饮食是对生命规律的敬畏。如何有度饮食?少吃油炸和其他不健康的食品,做到“饥中饱,饱中饥”,既品尝美食,又避免无节制的大吃大喝,这是比较理想的饮食状态。
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一小区里,两位老人正在进行晨练。邢晨诗摄/光明图片
衰老是一个过程,体力变化也有一个过程。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不做超出体力承受范围的运动,也要发挥身体机能的潜能,进行力所能及的锻炼。在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今天,走路竟然也成为一项需要自我提醒的运动。从周围长寿老人的经验来看,即使不去做那些“时髦”的运动,走路也是很有效的健身方式。正如孙思邈所言,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退休这些年,我会早起到公园里散散步、赏赏花,适当打打乒乓球、游游泳,练习书法、绘画,或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我还多次和家人去外地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每一趟旅行都觉得收获满满、心情愉悦。
提高生命质量、延伸生命长度,绝不能忽视医疗保健尤其是年度体检。一旦身体有恙,及时检查和按时服药都是必需的。随着医学的发展,老年人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变成可控的常见病,只要及时发现和治疗,都可以带病高质量生存。我周围有不少人虽患有多种疾病,但生活质量并不低,这要感谢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持续不懈的努力,才有了先进的医疗手段和不断提升的药物疗效。所以,与其强调寿命的遗传决定论,不如说事先的预防与及时的治疗更重要。
今年,我终于下决心到口腔医院做了种植牙。年轻时因打球受到创伤,加上平时口腔保健不到位,我的牙齿松动、缺失明显,牙龈也经常发炎、肿痛,给生活带来很多困扰。治疗后,我能够正常吃饭,牙龈不痛,说话也不漏风了,整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我想告诉大家:不只是牙齿,有的放矢对身体各个“部件”进行定期检查,是很必要的。
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心安静,人平和,家庭睦,人自然就豁达了。我们在注重健康管理的同时,也应该赋予老年生活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如果把变老看作人生旅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路途还有各种美丽的风景,那么我们就会享受变老的过程——不辜负健康,不辜负生活,不辜负生命。
(光明日报记者李春剑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