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遇见橄榄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遇见橄榄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03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祁云枝

  第一次见到它们,是春节前夕的一个午后。在西安的一家酒店参加完喜宴,于雅致的庭院里散步,它们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不是一株,是一排,共十八株。个头、粗细相当,列队的士兵般齐整。

  这是一种浑身散发着异域气息的植物。树身高大,树梢与身后的四层楼齐平。点亮我双眼的是那些蓬松的枝叶。风掀动它们碧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叶柄细长,叶形娟秀,宛如竹叶。午后的阳光里,婆娑的枝叶相互碰触,发出刷啦啦的声响,像凝固的绿色雨滴。

  忍不住停下脚步去嗅,试图从气味中探寻它们的秘密,无果。摘下一片叶子,揉碎了再闻,那是一种混合了青草味、木香、果香以及一丝苦味的复杂味道。这种气味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在植物园与植物打交道三十多年,却发现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里,竟还有我不认识的植物。

  地面上尚存积雪,大部分树木都褪去了翠绿的衣裳,唯余光秃的枝丫嶙峋着伸向天空,在寒风中微微颤抖。然而它是常绿的,是少数在北方的冬天不需要冬眠的高大乔木。透过头顶的叶子,能看见碧蓝的天空被它的枝叶分割成窗花的样子。

  走近树身,我看见了树牌上的名字:油橄榄。

  原来,是橄榄树。

  我知道,橄榄树的故乡远在地中海沿岸,那里海风习习,气候温润,一年四季阳光灿烂明媚。那么,这些橄榄树是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古城西安的?它们有何故事?

  在陕西省图书馆一角,我找到了李聚桢编著的《中国引种发展油橄榄回顾与展望》一书,橄榄树的身世逐渐清晰起来。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十四国期间,被阿尔巴尼亚满目葱茏的油橄榄树深深吸引。这是世界著名的油果兼用树种,其鲜果榨取的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且滋味美妙。此外,果子的出油率很高。当时,中国正处于食用油严重匮乏的时期,总理希望把这种耐旱、耐贫瘠的经济作物引入我国,以改善国内食用油供应紧张的状况。于是,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当即决定赠予中国一万株油橄榄树苗,并派专船和专家护送到广东湛江港。就这样,油橄榄树苗带着异国的泥土与阳光的气息,带着祝福,漂洋过海,扎根于华夏大地。

  我见到的那十八株油橄榄,就是那一万株橄榄树里的成员。算起来,它们已经六十多岁,正青春勃发——橄榄树是有名的长寿树种,可存活千年以上。在地中海地区,千岁的橄榄树随处可见,有些甚至见证了古希腊文明的兴起。

  我一直惦记着那十八株油橄榄是否结果。去年秋天,我披着晚霞再次来到这里,在橄榄树的枝叶间,寻觅它的果子。

  十八株橄榄树,悠然地舒展着身姿,夕阳为它们的葱翠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橄榄油般润泽透亮。异于冬天看到的景象,眼前的橄榄树似乎更高大了,枝叶也更加繁茂。

  在橄榄绿的枝叶间,我很快找见了不同颜色的果子。仿佛有一支笔,在卵圆形的果子上涂抹:果子或碧绿如初夏的梦,或染上黄昏的晖光,或黄中透红,或红里泛紫,如同这个傍晚西天变幻的彩霞。难怪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曾说:“当橄榄展现翠绿、油金、黑亮的果实时,那将是你一生中见过最和谐的景致之一。”

  它们寂寂地穿越春夏,接纳秋霜严寒,呈现出美丽的色彩。一粒粒果子,像一枚枚勋章。

  青石铺就的地面上,有无数橄榄果落地后汁液留下的痕迹。我在树池的草丛里捡起好多落果,它们乌黑发亮,果肉饱满,吹弹可破。我轻轻咬下一小块果肉,苦涩之余,口齿间果然绽开了一股清冽的油香。

  植物学上,看一种外来植物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就看它能否在此地开花结果。跨越千山万水迁徙而来的橄榄树,显然已经适应了这片土地的气候,把他乡当成了故乡。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3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