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 艺术乡建能为高校带来什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奔赴” 艺术乡建能为高校带来什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22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过勇(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理事长)

  日前,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专委会2024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乡村艺术建设论坛举办,来自全国120多所高校的400余位委员、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乡村艺术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为促进高校在服务乡村建设领域的协同合作和创新发展,2021年12月19日,清华大学牵头成立“乡村建设高校联盟”,旨在以教育、科技、人才赋能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联盟成立以来,凝聚了一大批具有乡村情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以生动的工作实践和扎实的工作成效为服务乡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展现了高校在赋能乡村发展方面的无限潜力和巨大优势。其中,由全国近150所高校参加的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充分发挥艺术在赋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围绕乡村地区艺术教育体系建设、艺术审美能力提升、艺术赋能乡村发展、乡村美学理论建构、乡村建设咨询智库、美丽乡村案例推广等重要方向展开工作,为激发乡村创造活力和内生动力、全面发掘乡村美学价值提供有力支持,对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与乡村的携手绝不是一种“单向帮扶”,而是一场“双向奔赴”。师生主动走出“象牙塔”,走向“田间地头”,不仅是出于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因为乡村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乡村建设能为高校带来什么?对该问题的讨论将进一步激发师生投身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推动校地合作机制的进一步优化。

  首先,乡村为高校搭建知行合一的平台。当前,城乡之间各项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新旧观念和多元主体相互碰撞,可以说处处是学术研究的“真问题”“关键问题”。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乡村中的课题往往是综合性的,不是一个学科、一个团队或一位专家能够解决的。因此,当高校力量进入乡村场域,理论联系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组建跨学科团队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而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当前高校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可以说,高校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议题也在促进高校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乡村给高校搭建了知行合一的广阔平台。

  其次,乡村为师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机会。高校作为全社会智力资源的聚集地,在推动乡村发展方面展现出卓越的社会担当,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高校人才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近年来,一本题为《优秀的绵羊》的书籍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书中提到哈佛、耶鲁等名校中顶尖人才的焦虑:“他们大都聪明,富有天分,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善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是高等教育的共性难题,我们需要让人才有目标感、成就感,而乡村建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的广阔天地。在基层、在实践中、在人民中,人才得以发挥所学,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高校师生来说,乡村能够带来广阔的平台、无限的机遇、思想的启迪和身心的滋养,这是促使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内生动力。当然,我们讨论乡村建设能为高校带来什么,并不是为了索取与回报,而是提醒大家,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绝非“单向帮扶”,而是一场“双向奔赴”。唯有“双向奔赴”,这项事业才能持久,高校与乡村的携手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2日 13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