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过”和“忙” 年味儿浓的核心动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过”和“忙” 年味儿浓的核心动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24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岳永逸(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教授)

  去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在欣喜之余,也应该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让年味儿更浓?我认为,正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一副题所示,社会实践——“过”和“忙”,是年味儿浓的核心动力。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日月星辰、自然循环、节令转换、天干地支紧密相关,是人们对天地自然变换的生产性适应、社会性适应,更是艺术性适应。因此,春节不但饱含了人们对万物的理解,还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美好期许。简言之,当下人们常常念想的老一辈人,以及儿时的浓浓年味儿,都承载了中国人的自然观、生命观,呈现了人何以成为人、社会何以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显示了人与天地万物、他者艺术性交际的创造力与活力。

  如此,无论是说“过年”还是说“过春节”,强调行动、时空跨越和自我更新的“过”是年味儿浓的关键。“过”有两重含义。第一,人、天地万物与社会一道积攒能量,爬坡过坎,辞旧迎新。第二,为了爬坡过坎,作为行动主体、也是春节核心的人,必须辛勤劳动,以顺利辞旧迎新。

  在此意义上讲,“忙”才是传统新年的本相。在乡风俚语中,“过年”的另一个日常表达就是“忙年”。唯有因为“忙”,个体才会觉得充实、充盈、充沛,当下人们念想的年味儿才反向包裹人,让人感恩、满心欢喜。

  当然,“忙年”的“忙”有多层含义。首先,它不同于春耕秋收时在田野“锄禾日当午”“带月荷锄归”的生产劳作,而是在屋里屋外,忙着将辛勤劳作的成果进行艺术性的转化、创造、交际与消费。其次,以一个家庭而言,各色人等的忙,各有分别。家中母亲忙着剪纸、贴窗花,给一家老小缝制鞋帽衣裤,准备形美味佳的食物,备办给亲友拜年的礼信。父亲则忙着扫尘除垢、赶集置办年货、杀鸡宰羊、恭送灶王、祭祀祖宗。祖父祖母早早就寻思该给孙辈多少压岁钱。环绕在大人身边的小孩儿,也在琢磨着能穿上啥新衣,吃到哪些美食,能得到啥样的礼物。这些忙,不是一天两天,大抵与整个春节相始终。中国人过年,就是在忙碌和讲究中度过的。

  我的老家在川北剑阁县一个名叫槐树地的小山村。记得十一二岁起,每年过了小年,兄弟姐妹几个都得齐上阵,推数天的磨子。春节要吃的豆腐、米凉粉、汤圆,都是自己与家人一道,一步一步推着石磨磨出来的。除夕,我守岁到零点,然后和同院的发小一起到院外村里的水井,抢挑新春的第一担水。听说这个时刻的水象征好运,预示家庭兴旺。而在正月初五“牛过年”的这一天,母亲一大早专门给家养耕牛煮食,这些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付出才会有回报、甘甜与念想。明白这些,离开家乡后的这些年,每逢春节,无论我在哪里,借着短信、邮件、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给亲友拜年,成了我年节生活的常态。

  当然,我也记得老人们常说:“再忙,大年初一都得歇一天,不然会一年忙到头,一辈子都得忙。”显然,大年初一的这一“歇”,不是出于“闲”,反而印证了“忙”的长期性、连贯性,佐证了年节、生活与生命“忙”的本真,以及如何才能有效、有条不紊地“忙”。

  所以,传统新年的意义是个体力所能及地参与、付出与共享,是男女老少、亲戚邻里合力忙出来的,是主动与万物的交汇、协商。对每一个人而言,旧历新年,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和一份义务。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4日 07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