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王晨阳(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以下简称“春节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根据有关缔约国的提名,编辑、更新和公布代表作名录,其目的是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重要意义的认识,确保非遗的可见度,扩大其影响力,促进对话。对非遗重要意义的认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采取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各种措施的起始点,更是《非遗公约》所倡导的彼此尊重、相互欣赏、促进对话、开展共享这一话语体系的逻辑基础。从《非遗公约》角度深刻认识春节的重要意义,成为春节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之后开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教科文网站上春节项目申报材料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春节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鱼灯队在村里表演。新华社发
“该遗产项目是中国人根据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节律安排生产生活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形式多样的实践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力,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
春节的文化意义
由于申报表格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所以针对每个表项的回答都极其简略,但越是简略,越是能够通过填写在表项中的文字,深刻了解遗产项目中那些不得不说的重要内容:
一、春节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春节作为岁首,其具体日期的确定来自我国的传统历法,而传统历法是古人在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进行长期科学观测的基础上,编算制定并经国家颁布实施的时间制度。我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将日月不同的运行周期即“回归年”和“朔望月”通过“置闰”“定朔”等做法,巧妙地调和在同一历法体系之中。
2016年列入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项目,主要体现了我国传统历法中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认知部分,而本次申报的春节项目则体现出我国传统历法中阴阳合历的智慧。春节是正月初一、朔日,与月球的运行规律相关联,但春节又与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冬至、立春密切相关。
与历法相关的内容,分布在申报材料的多个部分。如在申报书中遗产名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中的传统新年,即由我国传统历法确定的新年,欢庆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过程俗称“过年”;在清单节录中提及了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春节与十二属相纪年的关系:“基于传统历法,中国人用十二种动物对应年份,通常情况下,传统新年到来之时,也是生肖符号转换之际,每十二年一循环。这种生肖纪年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不断加深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时间体系的认知”;在知情同意书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供的材料排在了所有知情同意书之首。
传统历法、生肖纪年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人类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代表。建立在这一知识体系之上的具体社会实践,延续着文化传统,构筑起精神家园。我国特别用心地将这部分内容写入春节项目的申报材料,不仅仅是知识性介绍,更是向全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
二、春节以其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世界文化多样性。
春节期间,全国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数不胜数,构成了中国人“过年”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春节是一个以全国为社区,十几亿人共同庆祝节日的社会实践,其体量必然是十分庞大的。但向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代表作名录,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活态的遗产项目,而不是多个项目的随意组合。
根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标准制作申报材料,是对国家非遗名录中的项目进行重新认识,并对申报的遗产项目进行重新界定的过程。那些在“过年”期间才会制作的节令物品:如年画、灯彩、花馍等;在“过年”期间才会出现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族祭祀、灯会、龙舞、社火等,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庙会”活动一年之中可以多次举办,但以“过年”期间的这次活动最著名、最重要,为众多与春节无紧密关联的项目搭建了展示平台,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感受到“过年”的氛围,这类平台也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些传统的、专属的、独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资源,成为支撑春节的四梁八柱,带动了众多其他项目辐辏骈集,才使春节不同于其他节日,散发出浓浓的“年味”,也构成了春节的完整性和活态性。春节以其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代表。
出现在申报材料中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为春节的整体性保护作出更多贡献,也将为履约报告提供更多的实践素材。
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村民在贴对联。新华社发
“春节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与社区团结的作用,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为中国人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
春节的社会功能
《非遗公约》对遗产项目社会功能的关注重点,不仅仅是如何认识社会功能,更是如何将遗产项目的社会功能发挥出来。
发挥遗产项目的社会功能是缔约国的责任。我国高度重视春节的保护传承,动员全社会力量满足民众的春节需求,在“春运”、年货供应、食品安全、公共秩序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2024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春节假期从3天延长至4天,使之成为一年中最长的节日假期,进一步凸显了春节的重要性。
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功能,而达成文化表现形式的过程,正是实现和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过程。同样是大年夜吃饺子,点一份外卖饺子,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相比,二者产生的社会功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非遗公约》处处强调社区、群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春节项目的申报材料也对《非遗公约》相关要求作出了明确响应。如:“在节日的实践中,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区活动,男女老少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儿童和青少年是重要的参与者。”
在申报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和同意,也是发挥遗产项目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我国提供的春节项目知情同意书达70份,中英文共172页,其中不仅有春节相关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群体的代表,更有冯骥才、刘魁立等专家耆硕,有家族和普通家庭的长者,有福建福州市马尾区和晋江东石镇等闽台民俗活动往来密切的社区代表,还有香港、澳门的社区代表。从他们的知情同意书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们对春节申遗的热切期盼,字里行间都体现出神圣的使命感。
春节是全民性的社会实践,民众的广泛参与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产生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春节社会功能的认识,必将在不断开展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社会功能也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两名小女孩在山东青岛“海洋大集”——泊里大集上玩耍。新华社发
“各缔约国应通过所有适当方式努力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春节的当代价值
非遗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更在于非遗能够对当今世界围绕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优先行动领域作出贡献。遗产项目的当代价值问题就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
2023年修订的申报表进一步强调了遗产项目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果一个遗产项目对促进可持续发展没有贡献,那它就不可能列入代表作名录。
我国对春节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气候变化)、和平与社会凝聚力等6个领域的贡献,提交了11份视频补充材料。该申报材料获得了审查机构推荐的年度范例,在春节项目通过评审的决定书中如此评价春节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该遗产项目从多方面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其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提供了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工作的机会,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该遗产项目还促进了和谐、融合、信任、包容、社会凝聚与和平。此外,还通过提高认识行动增强了环境的可持续性。”
春节何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或战略资源,一是在于春节具有突出的连续性,2000多年传承至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且还在不断创新生长,这种生命力所产生的驱动力是深厚的、不可阻挡的;二是在于春节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和同向性,当十几亿人怀有一个共同愿景的时候,其产生的势能是无比巨大的;三是在于春节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必要性,春节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不断向上增长的刚性需求,可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四是在于春节具有强烈的核心性和关联性,与之相关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带动全社会多领域的发展;五是在于春节具有强大的向心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祖国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春节作为以国家为社区,以全民为群体的最庞大、最有影响力的非遗项目,其生命力和当代价值将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彰显。
从遗产持有者的真挚情感和朴素认知到《非遗公约》角度的国际共识和促进对话,我们对春节以及非遗重要性的认识还需不断提升,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推动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让春节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以春节展现出中华民族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以非遗展示出中华文明蓬勃向上的精神气韵。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5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