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1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

——河南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7月初的中原沃野,褪去了麦收时金灿灿的热闹劲儿,取而代之的是玉米苗在田垄间铺展开的新绿,夏风吹过,“沙沙”地哼着新调。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的田埂上,种粮大户丁军华正蹲着查看卷边的玉米叶,叶尖晨露亮如碎银。“这苗现在靠‘五良’宝贝养着。”丁军华笑着指了指田边的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以前,这片砂姜黑土简直是个‘大漏勺’,肥漏水漏,苗儿黄瘦。”

  说着,他凑近喷灌设备,伸手接了点水雾,凉丝丝的。“今年旱得邪乎,换以前苗早蔫了。现在这些‘铁家伙’懂苗性子,水肥刚好。‘五良’凑一块儿,啥坎都能过!”

  一阵风吹来,玉米苗跟着晃悠,像一群刚学会走路的娃娃,使劲儿地往上蹿。丁军华看着这满眼的绿,眼睛亮得哟,比头顶的日头还盛。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河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看待粮食生产,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紧紧抓住“良田”这个根本,推动藏粮于地;紧紧扭住“良种”这个要害,推动藏粮于技;紧紧围绕“良法良机良制”集成融合,保障粮食产量均衡稳定增长。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穿梭在中原大地的田间地头,探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河南路径。

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

  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里,大型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等农机穿梭行驶。赵永涛摄/光明图片

  1.保量提质建良田,“土坷垃变金疙瘩”

  晨光刚漫过田埂,西平县权寨镇的村级田长张建军就踩着露水往田里走了。他的“巡逻日记”记得满满当当,最新的一页上清晰地写着:“6月12日,村东头那处私搭的鸡棚拆干净了,半亩耕地复耕得平平整整,今个再去瞅瞅墒情。”日记本里还夹着张简易地形图,红笔圈出的违法点旁,密密麻麻标着整改进度。

  “你看这图上的红圈,每一个都得当成火炭捏。”全国产粮大县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指着办公室墙上那张耕地保护红线图,图上的警示标记星罗棋布。他指尖点过一个被抹掉的红圈:“有个企业想占20亩耕地建仓库,托了不少关系说情,我就一句话——红线碰不得!现在咋样?复耕的麦子长得比旁边地块还旺。”在他看来,耕地保护从来不是可松可紧的选择题,而是必须满分的必答题:“县里立下规矩,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制,谁越线谁就得担责,没商量!”

  在河南,守护耕地数量的“硬杠杠”早已立下。在严守耕地红线方面,河南坚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对耕地保护目标实行刚性考核,对重大问题按照国家及本省规定实行“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除了严守耕地红线、稳固耕地数量“基本盘”,河南更将提升耕地质量作为夯实粮食根基的“硬核支撑”。

  清晨5点,驻马店市遂平县常庄镇大兴村的田间地头已经热闹起来。种粮大户梁奇蹲在收割完小麦的田垄边,抓起一把带着湿气的泥土。他指缝间的土壤疏松细碎,混着腐熟的秸秆碎屑,散发着淡淡的泥土香。

  “你瞅瞅这土,十年前还是攥一把能捏成团的‘死疙瘩’。”他掰着指头算,“那会儿亩产超不过800斤,今年这地块打了1100斤呢!”梁奇的话里藏着一段“土坷垃变金疙瘩”的往事。

  曾经,这里的耕地还是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不足的“中低产田”,遇旱缺水、遇涝积水,小麦亩产长期徘徊在800斤左右。梁奇回忆往昔感慨道:“以前地力差得很,撒化肥像撒沙子,再多也不顶用。”他一度想过放弃种粮。

  提升耕地质量的攻坚战,在常庄镇这样的地块打得尤为精彩。自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这里落地,为啃下土壤改良的硬骨头,遂平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带着土壤样本跑了5趟河南省农科院,最终定下“深耕30厘米+有机肥还田”的方案。

  可一开始,不少农户犯嘀咕:“深耕费油,有机肥还贵,能管用吗?”梁奇就是其中之一,直到他看到试验田的变化——

  深耕打破了板结的“犁底层”,雨水能渗下去了,有机肥里的秸秆碎屑给土壤“松了绑”,蚯蚓也多了起来,梁奇的心结彻底解开了。“现在都是‘活土’!”梁奇指着田垄告诉调研组,“今年小麦亩产比改造前足足多了300斤,顺溜得很嘞!”

  如今的河南,像常庄镇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已建成8808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8%。这些“高产田”的地力普遍提升0.5~1个等级,亩均增产超100公斤以上。从“保命田”到“致富田”,沃土生金的故事在中原大地连片上演。

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

新乡市新乡县河南金蕾种苗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进行穴盘育苗。江雅俊摄/光明图片

  2.科技赋能育良种,“中国芯”更闪亮

  位于新乡市新乡县的中原农谷试验田里,一场特殊的“考试”正在进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原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勇蹲在麦垄间,手里攥着一把“中麦578”的麦穗,数着粒数:“42、43……这穗粒数比去年又多2粒!”阳光晒黑的脸上,笑容藏不住。

  这株让张勇牵挂了多年的小麦,背后是一段“二十年磨一剑”的育种故事。本世纪初,张勇所在团队定下目标:培育一个既抗倒伏又高产的强筋小麦品种。

  可一开始就碰壁——杂交组合试了37组,要么抗逆性差,要么面筋质量不达标。“最惨的是2012年,一场大风把试验田的麦苗吹倒了一半,看着心疼啊。”张勇说,但团队没泄气,采用阶梯式杂交与分子标记选择技术精准育种,像给种子做“CT”一样筛选优良基因。

  2019年,“中麦578”终于通过审定,可推广时又遇到新难题。种粮大户李建国第一次试种就犯了愁:“这品种长得高了点,看着还不如老品种壮实哩。”张勇带着团队住进村里,手把手教管理:“它高但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好,产量更高更稳。”

  当年夏收,李建国的200亩地亩产比往年多收150斤,收获的小麦还被面粉厂每公斤加价1毛钱收购。“现在不用人动员,周边农户都抢着种!”李建国笑着说。

  如今,“中麦578”已在黄淮海地区、南疆铺开种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数据显示,“中麦578”2024年种植面积达942万亩,居全国小麦品种推广面积第4位。

  这只是河南种业创新的一个缩影。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河南举全省之力打造中原农谷,构建“实验室+试验田+生产基地”的育种链条。当前,中原农谷聚焦种业创新,坚持全种业领域覆盖、全产业链条发展,正推动更多像“中麦578”这样的突破性品种走向全国。从实验室到万亩良田,中原大地跑出科技育种“加速度”。

  商丘市夏邑县桑堌乡,种粮大户朱传海蹲在地里,捏着一枚饱满的麦粒反复摩挲:“这‘华伟305’刚推广时,我还跟它较过劲呢!”

  2021年秋天,乡里农技站的技术员背着一麻袋麦种找到朱传海,劝他试试“华伟305”。“说是强筋麦,能卖高价,可我种了10年‘豫麦49’,心里踏实。”朱传海记得当时的纠结,老品种虽说亩产1000斤上下,但耐旱耐冻,啥地块都能长。他捏着“华伟305”的种子左看右看,“这籽儿比老品种瘦一圈,能成吗?”

  架不住技术员软磨硬泡,他划出20亩地做试验。可刚出苗就出了岔子——立冬后一场寒流,新麦苗叶片竟比老品种黄得厉害。“我就说不行吧!”朱传海急得半夜给技术员打电话,手电筒照着地里的苗,声音发颤。技术员连夜赶来,蹲在田里扒开土查看根系:“老朱你看,这苗根系比老品种发达一倍,黄叶子是自我保护,开春准能反超!”

  果然,第二年芒种时节,试验田的“华伟305”迎来首秀。收割机开过,麦粒哗哗落进粮斗,朱传海盯着磅秤上的数字,眼睛瞪得溜圆。“亩产1206斤!比老品种多收200多斤!”更让他惊喜的是,粮站收购时每斤多给2毛钱,20亩地多赚了近万元,如今,朱传海的200亩地全种上了“华伟305”,手机里存着和面粉厂的订单照片,“你看,人家指定要这品种,说磨出的面粉做馒头能起三层皮。”

  这些良种能在田间扎下根,背后是夏邑县“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接力培育机制。“我们跟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建了育种联合体,他们出技术,我们出土地,农民出力气。”夏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彭晓峰带着调研组走进该县良种繁育基地时,玻璃温室里的麦苗正在人工气候箱中接受低温考验。

  “就像让种子‘考驾照’,抗冻、抗病、抗倒伏,每项指标都得过关。”他指着墙上的育种谱系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近五年试验过的87个品种,“每年筛选10个最适合本地的推广,农民种着才不闹心。”

  从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到田间地头的试种筛选,河南用一个个“中国芯”筑牢了粮食安全的根基。正如张勇所说:“让中国粮用上中国种,这就是我们育种人的底气!”

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

商丘市夏邑县桑堌乡植保无人机喷施蛋白营养液。张壮伟摄/光明图片

  3.良法良机加良制,种粮人有“靠山”

  在商丘市虞城县农业农村局的会议室里,调研组看到局长蒋茂申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过去调研各个村庄的情况:谁家的地种得单一、谁家的收成换不来几个钱、谁守着好田却愁增收……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困惑,一直是他琢磨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心结。

  三年前,河南省农科院在虞城县实施“‘两粮一菜’标准化生产模式关键技术提升与示范”项目。“小麦+甜玉米+荠菜”的接茬种植模式,解答了笔记本上的那一个个问号。

  站集镇菜农王秀莲第一次在自家3亩地里试验“两粮一菜”模式时,心里一直打鼓:“种这玩意儿真能多挣钱?”

  第一茬荠菜收割时,王秀莲的疑虑被实实在在的收成打消了——3亩地收了6000斤荠菜,收购商在地头按每斤2元的价格收走,光这一项就赚了1.2万元,加上之前的小麦和鲜食玉米,全年收入比单种粮食翻了一倍还多!

  王秀莲的尝试像颗种子,在虞城县25个乡镇发了芽。2024年,虞城县荠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约2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44亿元,全县约有17.6万人从事荠菜生产。

  目前,虞城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种植、加工和供应为一体的荠菜生产基地,虞城荠菜被国家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A级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往北走,在新乡市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内,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示范田的苗情、墒情、病虫害预警数据。

  “你瞧这屏上的数,比老把式的眼睛还尖!”控制中心里,负责人吴振邦的手指在屏幕上轻点,电子屏上的苗情、墒情数据“突突”跳得欢。窗外,植保无人机“嗡嗡”掠过麦田,翅膀带起的风掀动玉米苗。

  “过去哪敢想啊!”吴振邦往椅背上一靠,手指在桌沿点了点,“小时候跟爹种地,看天吃饭全凭猜。墒情?蹲地里扒拉土坷垃,捏捏软硬度。病虫害?顺着垄沟瞅,瞅瞎眼也未必能早发现。现在好了,系统瞅得比谁都准,缺肥了、有虫了,它先‘嚷嚷’,点下屏幕,无人机就带着药来了。”

  科技种田的方法也让西平县种粮大户张四新感触颇深。2024年灌浆期,刮了两天风,张四新夜里愁得睡不着觉——往年这时候,麦子一倒伏,一年收成就打水漂。

  “正愁呢,科技小院的宋博士来告诉我们要‘无风快浇,有风停浇,小水细浇’。”他嘿嘿一笑,“当时还嘀咕,啥?浇水还挑风?结果照做后,麦子硬是没倒!”张四新划着手机相册又往前翻,以前倒伏的麦子,穗子瘪得像没吃饱,两相对比,他咂咂嘴:“科技这东西,真能给麦子当靠山!”

  2024年,河南农业大学西平科技小院的12名专家结对36个种粮大户,一年解决1100多个生产难题。“科技不能高高在上,得接地气才有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群说。

  “良机良制”配合,为种粮人兜住了底。商丘市永城市的田埂上,苗桥镇种粮大户郭彪头顶掠过植保无人机,眼里的光比正午的日头还亮:“看现在这智能化设备,就像给土地装了精准的算盘,一粒粮食都漏不了!”

  郭彪蹲在地头,看着智能收割机吐出饱满的麦粒,笑得眼角堆起了褶子:“高科技农机帮我们种田,保险还能兜底,咱只管种粮,啥也不怕!”

  丰收的底气,更来自防患于未然的准备。永城市酂城镇农田边上,新整治的沟渠像毛细血管遍布田野。“过去一下大雨就内涝,现在沟渠连通后,积水两小时就能排完。”酂城镇乡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汉奎指着整治后的沟渠说。

  自河南启动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永城市累计疏挖沟渠2302.92公里,铺设涵管73.772公里。

  如今,永城农田水利体系已构建起“引得进、流得动、留得住、排得出”的高效水循环系统,为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夯实了基础。

  粮食安全的根基,既在沃土良田上,也在科技创新里,更在每一个种粮人踏实的脚步中。从西平县的科技小院到原阳县的智慧农业,从虞城县的菜粮田到永城市的防涝渠,河南积极推动“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大力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中原粮仓,正以更充盈、更稳固的姿态,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4.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河南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记殷殷嘱托,守牢耕地红线、做强种业“芯片”、强化科技赋能、力促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以良田为根基、良种为核心、良法良机良制融合为动能,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的粮食稳产增产新路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益借鉴。

  保数量、提质量、优布局,守牢良田根基。粮食要稳产增产,耕地是根本载体。实践表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等挤占耕地的情况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同时,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改良土壤,做大建优高标准农田,保耕地规模、扩良田空间、提升耕地质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坚实的耕地基础。

  重研发、强基地、育龙头,攥紧良种“芯片”。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实践表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将种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要加大对种子繁育研发的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倾斜,构建“政产学金服用”协同支撑体系。搭建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生态圈的系列生物育种高能级平台,构建优质种质资源创制、良种繁育生产以及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种业体系,做精做强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分类施策、精准培育阵型龙头企业,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以种业安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施良法、用良机、建良制,力促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长久动力,需以农民增收为纽带,让农民“会种地”更“爱种地”。实践表明,要多措并举、善施良策,既要统筹种植、种业、农机、科教、农技推广等技术力量,以科技赋能提升粮食单产;更要完善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政策激励机制,确保点对点直补到位,发挥农业保险兜底作用,稳定农户生产预期。同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持续增收,以高涨的种粮热情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王胜昔、丁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璇,助理研究员陆文涛)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1日 05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