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温故】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温故】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1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王海英(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谈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我曾10次访问非洲,也接待过很多非洲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每次同非洲朋友见面,我都倍感亲切,尤其深切感受到,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基础牢、起点高、前景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光辉典范。”“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送韦城李少府》,诗句不仅道出对友人别离的不舍,更反映人与人相与情厚、相互扶持的文化特质。

  无论是人与万物还是人与他人,彼此能够相通有深刻的根基。儒家把这一根基确定为仁。《易传·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天地最大的恩德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因其仁爱而于万物中配居高位。人之高贵在于人能弘道,人道是天道的最高体现。所以《孟子·尽心上》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应由孝亲推至爱民,由爱民推至惜物。王阳明进一步把见孺子入井的恻隐之心推至见鸟兽哀鸣、草木摧折、瓦砾损毁的不忍之情。这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的层层推扩使生生之德周流宇宙,天地人物我因仁德得以相通。如此中国文化创造了包容万物的有情世界,人并非孑然于天地之间无所用心,他在万物互联的依托中、在人与人的亲情里履行职责,助推天下苍生各成其所是。

  “四海之内皆兄弟”,把陌生人比作兄弟,这是以仁爱恻隐之心推己及人,每个人在肯定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肯定和善待他人。对待他人的方式从积极的角度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角度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相与情厚、相互扶持的文化传统由此而生。在此传统中,虽人我形体间隔,但彼此情感相通,甚至时空阻隔和文化差异都不能妨碍人与人的沟通和互助,因此便有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温暖诗句烛照后人。

  万里、海内、天涯等词语提示有情世界并非局限宇宙一隅,而是遍布天下。“天下”的内涵与概念最晚产生于西周创建天下体系之时,《尚书》《战国策》等文献甚至将其追溯到尧舜禹汤时期。天下作为普天之下所有可能空间,表明先民政治视野不是自我设限的狭隘视角,而是包容所有部族和邦国的整体性视界。在此视野中,世界不是林立邦国的简单加总,它是命运与共的人类整体。当然,天下虽为整体,但不要求整齐划一,而是万邦协和。这是《尚书·尧典》已然具备的成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天下指向世界的至大无外。至大无外意即没有对立的外部世界,不存在本质性的敌对力量,所有事务都是可以解决的内部性问题,是人类应该共同面对的责任。

  今天,我们面对一个变乱交织的世界,热点冲突、大国对抗、地缘矛盾此起彼伏。如果以个人或某一国家利益为主体,追求一己独生,这个主体就会时刻处于排他对立的紧张中,或为一己之私标同伐异。这是历史一再证明的朴素道理。关于长久存在的智慧,中华民族积累了5000多年历史经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共生”才是正道。一百多年前,罗素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在《中国问题》中曾对中国寄予厚望,指出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没有效仿西方征服异族,而是全力投入科学和艺术,开创更好的经济制度,那么她将在令人失望的时代带给人类全新的希望。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应当正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主义没有前途,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行径危害深重。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国际关系确立新思路,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是中国文化带给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正确选择。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1日 02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