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段崇轩(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走向多样、广阔、繁茂的局面。文学评论也成为与之相比肩的文学门类和文学形态,获得主体性地位,努力承担起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使命。当下文学评论文章,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考据式,重在考证作品的史料和细节,以及作家的传记、文学观念等;研究式,把作品置于理论框架进行学理性解剖;学术式,通过细读文学文本,给予深切、精辟、审美的阐释与评判,进行根源性的挖掘和探究;推介式,主要介绍作品的具体内容、艺术特色、思想价值等。不同类型文章相互碰撞,共同促进,展现出文学评论的活力。
不过,文学评论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面对蜂拥而出的文学作品,常常找不到真正的评论焦点,或者找偏了、找错了,有时找到了焦点,但言说的不是文学本体性问题;对一些西方文论概念盲目跟从、僵化理解,一味照搬过来,进行“强制阐释”;对中国古典文论的认知不够科学,把握不够全面,没有激活其中蕴藏的丰厚潜能。面对当下文学实践越来越多样化的境况,有必要对文学评论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重新梳理,让文学评论的功能和价值得以全面发挥。
当下,关于文学评论领域有三种理论观念并存,分别是社会历史批评、西方现代批评、中国古典文论:
社会历史批评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与当时正在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相交织,在漫长的历程中,对推动中国文学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社会历史批评的优势是紧贴社会、历史,能够快捷地揭示出作品中的社会人生内涵,注重作家的个人经历、创作思想,有效建立起作品与作家的深层关系。它有一套分析评判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固定模式,有助于文学评论家比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表现规律与形式。但局限是更偏重作品的外部研究,比如文学和作家传记、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容易忽视作品的内部研究如文本的存在方式,语音、节奏和格律,文本的文体,作品的意象、隐喻、象征等,这就导致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的评析往往是“隔靴搔痒”。此外,这种理论对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分析显现出机械、保守,而且面对探索性文学作品时总显得捉襟见肘。
西方现代批评是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催生的产物,折射了西方的社会和人生、文化和文学的复杂状态;能够更深刻、更尖锐地切入当下文学作品,具有一种强悍的理性、洞察和批判力量;属于一种客观、科学、创造性的批评理念,努力克服、摒弃那种主观和观念性的批评方法;倡导以文本为对象、以细读为方法、以文本形式为研究宗旨的批评理想。但是,中国文学实践有自身独特的传统,用西方的尺子量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陷入“水土不服”“文不对题”的尴尬境地。
中国古典文论是一份丰富而珍贵的文学遗产。它有着直观、灵性、睿智等显著特色,而这正是社会历史批评、西方现代批评所匮乏的。学者李建中指出:“中国文学评论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理论特征,具体包括诗性的思维方式、注重创作主体的批评方法和经验归纳性质的批评范畴。”他还认为:“与西方文论中的典型、形象、情节、艺术真实、移情等理性化的范畴不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范畴多取自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格调、肌理等。”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古典文论的继承、发展、转化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全面和彻底,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不太充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古典文论同今天的文学发展和作家作品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隔膜与距离。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推动古典文论在宏观构架与具体方法上进行现代转换。
当前,我们需要充分把握三种理论各自的优势,并且理性辨析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它们相互交汇和融合。从大量的论著和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对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古典文论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运用中西融合的新方法解读作家作品的新颖篇章。一些优秀学者或在现代批评理论的建构上,或在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
譬如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指出:“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表层和深层,而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西方现代文论更关注文本的语言、结构、叙事等纯粹的文学形式。而在王先霈看来,内容是形式化的内容,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是一个浑然一体的艺术世界。他的阐释吸纳了西方现代文论的理念,又融合了中国文论的思想观念,很好地实现了现代转化。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竭力主张文本细读,他说:“文本细读的功能在于探讨一部作品可能隐含的丰富内涵与多重解释,窥探艺术的奥秘与审美的独特性。”他用这样的阅读研究理念,细读了现当代文学中的多部代表性作品,出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他认为文本细读的方法有四个层次:直面作品、寻找经典、寻找缝隙、寻找原型。这既有他对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吸取,也有他自己对文学解读的独辟蹊径。
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熟谙西方现代文学和现代批评范式,他说:“文本并不能只是纯粹语言学意义上的符号,文本必然有其思想的、哲学的、美学的或者社会历史的内涵。”他一直跟踪当代作家的创作,进行深广、细微、独到的发掘与阐释,出版《小说的内与外——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他的评论文章直入文本的深层、结构、矛盾、幽暗之处,打开一个作家也未必意识到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
这些学者在解读文本时,打通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有限”的辨析,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文本批评方法,是一种可贵的融合与创新。期待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西方文论与中国古典文论能够在不断交流、碰撞中实现相互交融,最终化入我们的肌理与血脉之中,从而扎实推动中国文学评论的现代转型,提升文学评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