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提升应用成果转化能力的三个要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提升应用成果转化能力的三个要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7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科学随笔】

  作者:邵建东(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省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智库联盟研究员)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研究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角,职业院校常常被忽视。但事实上,它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发高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填补了IC测试设备产业空白。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突破光刻领域技术瓶颈,成为国产匀胶机自动旋涂“破冰者”。

  当前,职业院校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构建起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但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环节仍面临诸多困境,“成果束之高阁”的问题较为突出。

  破解这一困局,涉及多个方面。

  比如开展“立地式”技术研发与服务。职业院校应深入生产一线,全面了解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在产品研发、工艺改进、设备升级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识别并梳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精准锚定研发方向,为企业量身定制针对性与实用性强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比如打造特定技术领域的品牌优势。职业院校应深度嵌入企业技术需求,深耕形成“某一领域问题找某所职业院校”的市场服务认知。同时,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持续跟踪并分析应用技术成果实施成效,及时调整技术转化策略,确保应用技术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的高度适配。

  当然,加速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最关键的难题,在于如何提升转化能力,这关涉平台、团队和机制三个核心要素。

  如何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牵好校企间的“红线”?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应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建立线上成果转化信息库,实时发布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实现信息的快速匹配与精准对接。线下打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依托行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载体,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中试、成果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完善从技术需求征集、项目对接、成果评价到转化服务的全链条机制。同时,精心策划各种形式的科技“相亲会”,如技术对接会、成果发布会、项目路演等活动,促进双方深度沟通与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如此一来,学校的技术找到了“用武之地”,企业的需求得到了“精准回应”,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互利共赢。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联合金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建成了全国首个高校知识产权路演基地,促进了校内外创新资源的汇聚,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打造成果转化团队,织密校企协同“纽带”?笔者认为,建强成果转化队伍,需从以下两方面精准发力。一方面,注重优化团队成员结构,打造多元化人才矩阵。广泛吸纳科研、法律、商务等多领域专业人才,系统整合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市场应用等专业力量,形成一支专业能力强、协作效率高的复合型转化团队;另一方面,应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积极构建并倡导校企间技术研发与人才服务深度融合的“两栖”模式,推动科研人员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自由流动,使其既能深入高校开展前沿理论研究,又能紧密贴合产业前沿动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瓶颈。比如,近年来,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率先探索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在一些高水平职业院校专门设置了人才驿站“编制池”,为应用型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与“两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平台支撑,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人才共享,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

  如何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打通校企合作“经脉”?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作为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主体,应在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两个关键环节发力,实实在在推动成果转化落地见效。评价方面,需重构多元化、综合性的科研评价体系,摒弃以往单纯以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级别为衡量科研成果优劣的单一标准,将政策价值、产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关键指标纳入评价范畴。通过强化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评价,引导科研人员将研究重心转向解决实际产业问题和社会需求,打破传统高校普遍存在的“重发明创造轻成果转化”的固有弊端。激励方面,需优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如明确成果转化收益的分成比例,让教师能直接从成果的市场价值中获取相应经济回报,同时设立专项项目奖金,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额外奖励。通过强化物质激励,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拍卖所得的资金分配机制极具激励性,规定每一项科技成果拍卖所得的资金,校方只留5%作为管理费,其他95%一律返还给科研团队,即使是职务发明专利也享受95%的分成待遇。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16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