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秦宇杭
“干部讲得细,政策看得懂,老百姓心里就有数了。”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下金山村,这不是村民们一句随口的感慨,而是征迁一线最真实的反馈。
这里,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所在片区。为配合华东国际联运港开发建设,仅今年下金山村就需完成1103人、488户签约搬迁。在塘雅镇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仅用29天就顺利完成了任务。而这,源自党员干部们一次次的敲门声,源自组织的力量和群众的信任。
“项目推进快,靠的是把功夫下在细处、下到人心里。”塘雅镇党委书记吴磊说。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华东国际联运新城、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省市级重点项目密集叠加,塘雅镇党委将党组织建在征迁线上,10个攻坚小组、104名党员“一对一包户”,实行“临时党支部+项目指挥部”双轨并行,从“书记统筹”到“干部包干”,从“党员带头”到“群众跟进”,把征迁一线变成凝聚人心、锤炼队伍的“红色阵地”。
拆的是房,搬的是人,留下的是信任和队伍。镇党委实施“三到看担当”机制,要求干部到基层、到一线、到现场,在最难啃的“硬骨头”中锻炼能力、担当作为。“红黄旗赛马”“成长进度条”“揭榜挂帅”制度贯穿始终,年轻干部白天清表、晚上进村,既练本领也树口碑。
90后年轻干部吴颖嘉,用15天时间完成了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拓展区项目所涉1100亩清表任务。“我们镇干部,谁都知道清表任务意味着什么,但也知道干成一个项目,就收获了一次成长。”吴颖嘉说。
从征迁一线转身投入田间地头、直播间前,塘雅镇的基层组织始终在“接力奔跑”。2024年初,塘雅镇党委推出“一‘稻’奔富”党建联建平台,推动共富从“个别村试水”向“整片区推进”转变。为此,镇里同步推行“分域晒比拼”竞赛机制,在征迁清表、产业联建、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亮任务、晒进度、比作为、拼实绩”,通过整合多元资源,塘雅镇建立起“项目领富、产业创富、人才聚富、治理带富、文旅促富”的“五富行动”机制。
横山村的960亩葡萄地上,果实还未熟透,“书记直播间”就已开张,村党支部书记金美新带领团队组建“共富工坊”,打造集直播、电商、仓储、采摘、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在下吴村,“奇石+文旅”产业悄然成形;在金中管理处,“共享田”项目被一抢而空。截至目前,塘雅镇32个村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50万元,其中一半村超过100万元。
同时,塘雅镇搭建“稻田学堂”,邀请专家、大学生村官、新农人共上一堂课;出台“五项公约”“三张清单”,用制度引导资源配置;在“书记直播”“镇村联播”中,不作秀、不摆拍,而是用“土话土调”讲实事,让群众看得见、信得过,也愿意参与进来。
从“水网稻田”到“港廊科芯”,大片农田正变身高能级平台,星罗棋布的乡村正串成共富走廊。“把党旗插在一线,把阵地建在群众心里,我们就一定能干成事、干好事。”吴磊表示,一步一个脚印,走在百姓心坎上,这座昔日农业重镇,正变成青年人才聚集地、未来产业承载区和共富实践样板地。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