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
编者按
光明日报刊出的“建功西部”系列报道,在无数读者心中激起涟漪……
关注者众!呼应者众!抒发志向者众!
的确,曾经的西部,与贫穷落后连在一起。能有今天的面貌,与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的倾情奉献分不开!
他们用行动,在西部大地和西部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也昭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真正可贵的青春,不慕浮华,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真正闪光的人生,不求闻达,而是以奉献铸就人生大写!
他们留下了怎样的足印?走,和我们一起去追寻……
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青藏人民正展开双臂迎接你,你的事业就在这里。扎根大地,走进生活,你一定会成功!”新学期伊始,在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学第一课”上,年届九旬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寄语学子,话语深情。
这句话,正是吴天一的人生写照。自67年前初到青海起,吴天一始终奋斗在这片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土地上。
1958年,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号召,大批青年涌向青海,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的吴天一就是其中之一。
初来乍到,“高原怪病”接连发生。“很多人嘴唇发紫、喘不上气,头疼得整夜整夜合不上眼!”回忆起当时情形,吴天一眉头紧蹙:“那会儿只知道这是高原病,跟高寒缺氧有关,但因何诱发、怎么治疗,谁也搞不清楚……”
“必须找出高原病致病原因,捍卫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吴天一暗下决心。
要找出原因,必须对各型急、慢性高原病开展系统性研究。而在当时,高原缺氧问题是困扰了国内医学界很久的难题,相关研究几乎空白。
怎么办?吴天一想了个并不讨巧的法子——群体调查。
他带团队骑马深入雪山草原,白天为藏族同胞看病、做调查,晚上在帐篷里整理资料。渴了,喝两口烧不开的水;饿了,生咽下泡不开的糌粑……这一调查,就是十多年,覆盖了足足10万人,积累下近百万份临床资料和数据!
终于,吴天一提出了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取名“青海标准”。这,也是中国医学界的第一个国际标准。
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破土动工,吴天一带着团队奔波在铁路沿线。推动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配置,提出“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发放抗缺氧药物……
完备的医疗保障,给14万人的筑路大军装上了“护甲”,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连续高强度作业,5年间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国际上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如今,吴天一依然步履不停——2024年6月,由他提议建设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海西宁正式启动。
“中国高原医学迎来了春天!”吴天一欣慰地说。
在《吴天一高原医学》一书中,他这样写道:“中国高原医学好像雪莲花一样在冰峰雪岭中生生不息,成为人类医学的奇葩,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短评: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