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才心笺】
“找到了!找到了!”所有人都激动万分。历经18年,我们终于找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病感染的根源,那一刻,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值了!
通过“剪除”小麦中的基因片段,使小麦不易受条锈病菌的侵染,开辟了小麦抗病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2022年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刊发于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国际学者称我们为“杨凌Group”,并称“这支中国团队推动了植物免疫学领域的全球发展!”
“窑洞里冬暖夏凉,不就是个恒温箱吗?”1978年,李振岐院士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五台山脚下的窑洞改建为低温实验室,挂上“植物免疫实验室”的牌子,不仅省去建人工气候箱的巨大投资,还将研究时间从每年5个月延长到9个月。1982年初,康振生院士第一次被导师李振岐带进这个窑洞实验室,从此这里成为他了解小麦条锈病、研发小麦条锈病防控关键技术的根据地。2001年,王晓杰成为康振生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生,2004年他读博士时偶然发现一个在小麦中从未见过的基因片段,但始终未能破解。
11年后,我成为王晓杰老师的学生,他第一时间把那段神秘的基因作为礼物送给我。经过漫长的努力,我们终于揭开了“小麦癌症”的秘密。“只要是你着迷的事情,怎么会觉得苦?当你在成千上万个基因里面找到关键的那个,你就会忍不住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团队成员的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时代各有不同,师道一脉相承。李振岐、康振生、王晓杰三位老师就像一面旗帜、一座高山、一座灯塔,始终给后浪传递温暖与力量,照亮大家前行的道路。如今,在风景如画的西部小镇杨凌,团队深入研究小麦条锈病这一影响粮食产量的重大病害,使处于我国小麦条锈病东西部菌源交流“桥梁”地带的陕西省防控效果达95%,每年为国家挽回20多亿公斤的损失。
前沿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学术的辉煌,更是田间地头、百姓生活的福音。未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酷暑严寒,我将继续义无反顾地为小麦“诊断治病”,让风吹麦浪农家忙成为最美的画面。
(光明日报记者张哲浩、李洁,光明日报通讯员王婷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