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尚杰
新春伊始,行走在黄河之滨、金城大地,奋跃向上、活力勃发的发展新气象扑面而来。
2月5日,新春后的首个工作日,兰州强省会大会如约而至。这是兰州市连续两年“新年第一会”聚焦同一主题作出安排部署,激励全市上下以“开局就是决战”的拼劲、“起步就是冲刺”的干劲,一以贯之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好头雁”使命担当,奏响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激昂序曲。
作为省会,兰州是甘肃发展很有基础、极具优势、富有活力的热土。两年多来,兰州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体量的优势,聚力重振“兰州制造”“兰州创新”和“兰州枢纽”,持续提升在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以省会之强牵引全域之兴,绘就“一马当先”引领“万马奔腾”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
走进兰州石化聚烯烃二部生产车间,叉车穿梭、机器轰鸣,一袋袋乳白色颗粒物被码放整齐,等待销往南方市场。“这是用于制造安瓿瓶的医用料,过去主要依赖进口。”聚烯烃二部副主任杨小明说,“如今,兰州石化研发的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
坐落在黄河之滨、诞生于“一五”时期的兰州石化,被称为“共和国石化长子”。发展迈入新时代,面对市场变化和产业变革,兰州石化围绕“高精尖特专”高附加值产品展开生产技术攻关,多种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黄河之滨的兰州市景。胡淼山摄/光明图片
“今年,我们将紧抓炼化转型升级窗口期,全力推进年产120万吨乙烯改造项目尽早获批开工建设,带动企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实现‘再造兰州石化、再创历史辉煌’的愿景。”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徐文学信心满满。
兰州石化的“蝶变”,正是兰州这座老工业城市聚力重振“兰州制造”、奋力谱写工业新篇的生动实践。
工业,曾是兰州的一张名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的“万锭”毛精纺厂均在此诞生,为全国的工业发展作出贡献。如何将老工业基地积累的成果,转化为新时代工业发展的新优势?兰州市给出的答案是转型升级。
“我们要紧紧抓住生产力发展相对滞后这一当前兰州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产业培育转型这个重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壮大经营主体,按下招商引资‘快进键’,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梯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张晓强说。
两年来,兰州市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00个,完成“三化”改造项目40个,知豆彩虹汽车等80个项目投产,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甘肃金川兰新半导体封装新材料生产线、2000吨硝酸银生产线、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正逐步成形,现代服务业不断扩量提质,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转型升级过程中,兰州市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研单位聚集的优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形成生产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发的猪用重组口蹄疫疫苗在全国31个省区市转化应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自主选育的兰州百合新品种累计繁殖脱毒苗400万株,兰石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45兆帕离子液氢气压缩机有力支撑氢能产业发展,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海亮新能源成为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
2024年,兰州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82.61%、较上年提升1.23个百分点。从炼塔林立的石化城到创新要素集聚的科创新城,兰州用“硬科技”回答着老工业城市的突围之问。
引才安商激活发展动力
作为一名深耕兰州24年的民营企业家,兰鑫钢铁集团董事长叶仁航真切感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顶格”支持,为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24年,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工信厅等部门帮助企业争取到1866万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省环保厅为企业争取到1538万元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兰州市为企业协调争取到45万吨粗钢指标,叠加皋兰县不断完善的园区基建配套,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叶仁航说,在政企同心发力下,兰鑫钢铁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初步具备入围2025年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的条件。
进口亚麻籽国际货运班列抵达兰州新区资料图片
亲商安商暖商,兰州市拿出满满的诚意。2022年,兰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办法》,推出改革创新举措1165条、便民利民措施130条,深入实施“引大引强领跑”“助企安商护航”“兰商回归服务”等惠企助企行动,积极开展“企业家日”“企话兰州”“政务面对面”等系列活动,扎实组织对企服务3.1万次,为企业在兰发展筑牢信心。
办事更便利,成为来兰投资商人的突出感受。兰州在甘肃首推一窗、一网、一证、一码、一次、一地“六个通办”和“周末不打烊”服务模式,上线15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办服务场景,打造了四级一体化“一刻钟政务服务圈”;率先实施财产登记“土地带押过户”“带押分割”“一码关联”,打出83项财产登记质效提升“组合拳”;建立10分钟“兰税捷办”服务圈和85个便民办税服务站,实现178项纳税业务“最多跑一次”……“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的兰州营商环境品牌正在叫响。
就业创业更暖心,成为青年大学生的第一感觉。四川学子黄文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今年1月,她在准备甘肃省中医院的面试时,收到暖心提醒,可以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在手机上申请,没费多大工夫就入住了市中心的青年人才驿站,里面各项设施齐全,十分方便。
这是兰州市实施的“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的内容之一。为完成“3年留住20万名大学生”目标,兰州市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给予最长12个月社保补贴,最高1万元公积金补贴和3至12个月就业见习补贴;计划新增1万套青年公寓,打造50家“青年人才驿站”;对全职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全日制博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硕士给予房票补贴……
引才招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24年,兰州市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06亿元,招商引资签约总额和到位资金总量连续12个月蝉联甘肃首位;吸引留住大学生5.94万余人,让一批青年学子在这里找到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
外联内畅打造交通枢纽
2025年元旦的晨曦中,G1816乌玛高速兰州新区至兰州段(中通道)控制性工程宣布通车,现场响起建设者们热烈的欢呼。这条公路的通车,将进一步推动兰州主城区与兰州新区的融合发展。
作为这一项目的见证者,兰州市交通运输委规划科科长杨凯感慨颇深:“该项目因历史遗留问题停摆多年,去年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厅的鼎力支持下得以复工。截至目前,兰州市交通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全部化解。”
2024年,兰州市交通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等18个项目竣工,15条“断头路”建成通车变成“民心路”,环兰路网13个重点公路项目纳入甘肃省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实施方案……
兰州石化一线员工观察新产品开发成效。冯作文摄/光明图片
为何要花大力气加快交通建设?翻开历史长卷,兰州自古就是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丝路重镇和黄金通道。而今天的兰州,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支点城市、黄河国家战略重要载体城市以及兰西城市群建设中心城市。
去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兰州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进一步明确了兰州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
综合交通,被兰州市视为经济的“大动脉”和发展的“先行官”。从2023年开始,兰州市全面启动综合交通大会战,谋划了总投资3613亿元的100个重点交通项目,着力打造“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一批批项目的完工,增强了兰州作为西部枢纽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1月18日,15吨哈萨克斯坦无骨牛肉运抵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这批牛肉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起运,全程采用TIR运输方式(国际公路运输),经阿拉山口入境后直接运至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经海关人员查验后投放市场。
“这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开展的首票TIR跨境公路运输业务。该批牛肉精选自哈萨克斯坦的优质牧场,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牛肉产品的需求。”甘肃物流集团兰州新区综保区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一列列飞驰的钢铁巨龙,一架架翱翔的空中银鹰,与保税区、航空港优势叠加,在兰州形成“空铁海公网”多式联运体系,跨境贸易便利度持续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国际经贸合作持续拓宽,一个现代化对外开放的综合运输枢纽正快速崛起。
春日已来,号角已响。迎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春潮,乘着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良好势头,继续出发!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