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吉明明、纪蓉(分别系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薪火的重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与关键力量。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光彩,要遵循学生思想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抓好“知、情、意、行”等关键环节,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好认同中华文明,加深对历史经验和文化规律的认识,使其自觉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与使命。
以学促知,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知理解
知,指认知、观念,是对事物基本的认知与理解。只有以学促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理解,使其认识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才能逐步加深对中国道路深厚文化底蕴的理解。
充分发挥高校课程的核心作用。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高校要积极将中华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开展系统且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的认知教育,助力大学生构建关于中华文明的系统、多维认知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内涵与外延,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深刻领悟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缘由,教育内容应涵盖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文化成就、艺术创作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现中华文明的精髓及其对人类整体文明的重大贡献。
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高校要积极举办讲座、研讨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以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各类学术活动,激发学生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兴趣。在学术活动中,应主动搭建相关领域专家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文明相关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其对中华文明的研究探索意识。
以情化育,增进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情感认同
情,是个体对事物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以情润心、以境化育,可以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文化环境的创设,拉近文化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增进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情感认同。
大力推进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校园小径边横斜而出的花枝,教学楼旁静默的雕塑和碑刻,图书馆内浩繁的史书卷帙,长廊上瑰丽的壁画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特质。浸润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接触中华文明要素,感受其由内而外的魅力,从而提升对中华文明的情感认同。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节庆活动中,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蕴涵着中华文明的美学价值和情感内涵,如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想;舞蹈能以优美舞姿展现中华文化的灵动与活力;中国传统戏剧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则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承载着深厚文化记忆。通过欣赏参与此类节庆活动,学生能够直观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感受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优秀特质,与中华文明产生直接、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以志为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价值归属
意,指意志品格。以志为先,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意志,可以提升其对中华文明的价值归属,增强其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动力决心。
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高校要积极选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效仿,进而加深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在榜样选树时应着重考量其典型性和说服力,既要注意所选树榜样的行为和思想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深远影响力,又要注意榜样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拥有强烈感染力和号召力。
打造网络宣传阵地。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偏好,在新媒体平台积极融入中华文明相关元素,加强引导、精准推送,以新颖且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认同。同时,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舆论热点和危机,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文化影响,提升文化思考深度和判断能力。
以行践知,坚定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使命担当
行,指行动、实践。以行践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担当作为,能为以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注入青春活力。
大力实施文化主题社会实践。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新时代大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的生动教材。学生通过参与历史文化遗址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艺学习等文化主题社会实践,能亲身感受并深入领悟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厚底蕴,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积极鼓励文化领域创新创业。要鼓励大学生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利用自媒体平台创作并发布相关视频或文章,设计制作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创产品等,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8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