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缚黄沙,着绿裳,谁言大漠无春色——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缚黄沙,着绿裳,谁言大漠无春色——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9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在甘肃省古浪县,超30万亩的八步沙林场见证着“六老汉”三代人接续治沙的壮举。经过40多年治沙造林,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带,为10万亩农田筑起“绿墙”。

  只等一开春,八步沙林场又要忙碌起来。“今年春天计划造林1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00多万株。”林场场长郭万刚说。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强调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5年多来,八步沙林场新增治沙造林10.38万亩,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八步沙是我国防沙治沙奋进历程的缩影。长期以来,我国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道路。

  从茫茫“沙窝窝”到绿色风景线

  2024年11月28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派繁忙。如凝固浪涛般连绵的沙丘旁,成群结队的人们挥舞着锄头、铁锹,在脚下的沙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玫瑰花苗。随着最后一株苗栽好,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为沙漠戴上了一条“绿围脖”。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边缘总长度约3046公里。经过40多年治理,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人们在新疆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截至2023年年底,沙漠周边已经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

  然而,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这个285公里的“缺口”,曾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最难啃的“硬骨头”。“285公里的锁边任务中,和田地区占220公里,我们通过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完成锁边任务。”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邓晓波说。

缚黄沙,着绿裳,谁言大漠无春色——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新华社发

  围绕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新疆出台方案,部署推动政策、资金、科技等要素向防沙治沙倾斜;布局7个重点治理项目、12个子项目,涉及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7个地州市的46个县(市、区),综合治理规模达3265.8万亩,总投资达123.55亿元,将持续至2030年。

  “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工程能够阻沙护路、阻沙护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朱立东介绍,除了“南锁”,新疆在调研掌握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点基础上,还紧紧围绕“东扩、北增、西护、中阻”战线,协同发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确保沙源不扩散。

  不仅是新疆,从宁夏到内蒙古,从库布其沙漠到浑善达克沙地……在我国三北地区,昔日的“沙窝窝”如今都逐渐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黄采艺说。

  黄采艺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出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

  科学治沙,水平规模逐年提升

  辽宁沈阳市区150公里外,科尔沁沙地南缘,万亩松林如一道绿色长城,深深扎根在抵挡黄沙南侵的第一线。“这里以前基本是半固定沙丘,没有树,只有一些草木。经过70多年治理,已经长成这么漂亮的景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站在松林外,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吴秀钢对记者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万亩松林所在地辽宁彰武自然条件恶劣,一年有240多天黄沙漫天。1952年,全国第一个防治风沙科研机构——辽西省林业试验站(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前身)设在了风沙最严重的彰武县章古台镇,开始了科学治沙的实践。

缚黄沙,着绿裳,谁言大漠无春色——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工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穿沙公路旁植树造林。新华社发

  “经过几代人不断总结,我们探索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固沙方法,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吴秀钢说,为了寻找适合栽种的固沙灌木,科研人员还成功引种樟子松,并在科尔沁沙地实现了大面积种植,打破了外国专家“沙地栽松违背自然规律”的论断。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也成为全国特色的种苗产业基地,我们不断推广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当地群众也纷纷学习种苗培育技术,形成了一批家庭苗圃,将适合沙地栽培的种苗推广到甘肃、宁夏、塞罕坝等10多个省区市。”吴秀钢告诉记者。

  在广袤土地上书写宏大的绿色奇迹,背后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如今,越来越多地区应用起新技术、新设备,攻克了一个个防沙治沙难题——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防沙治沙专班科技支撑及专家咨询组聚焦科技攻关的关键问题,研究推广盐碱地造林、农防林营建等技术,提高地区防沙治沙成效。

  在甘肃金塔县,无人机悬挂固沙材料飞往沙漠深处,解决了传统运输方式费时费力的问题。植保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防治森林草原虫害,比人工喷药工作效率更高。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三北”工程已经成为一座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聚焦“三北”工程科技需求,2023年7月21日,三北工程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瞄准三北生态治理难点,研发了一批应急关键技术。”三北工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种苗科学配置方面,编制《三北工程常用植物》口袋书,推荐推广一批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在治沙机械研发方面,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

  黄采艺表示,我国强化科技创新,坚持以水定绿,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建立了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组织开展林草湿荒综合调查监测。科学推广宁夏中卫沙坡头、甘肃民勤、新疆柯柯牙、河北塞罕坝等治理模式,科学治沙水平不断提升。

  “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举办的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从丰富的图文、视频、科技产品展示中,参观者知悉中国防沙治沙理念、行动、技术、模式,聆听治沙人故事,了解治沙的“科技含量”,中国荒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和经验得到众多“点赞”。

  “当我看到展出的不同年代中国人民为防治荒漠化所作出努力的图片时,我十分感动,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在防治荒漠化方面的领导力。”《公约》副执行秘书安德丽娅·梅萨·穆里罗说,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超过一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中国打造的“绿色长城”生态廊道证明了解决土地沙漠化问题的可能性,为全球提供了良好范例。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公约》秘书处在2024年年初发布的公报显示,全球多达40%的土地已经退化,影响到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全球每秒钟就有相当于4个足球场大小的健康土地退化,每年退化的土地面积达1亿公顷。

  自1994年签署《公约》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公约》责任义务,成立中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办公室,制定国家履约行动方案,防沙治沙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我国不仅加快荒漠化治理,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走向世界、造福世界。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动设立区域履约机制,先后举办亚洲防治荒漠化部长级会议、亚非防治荒漠化会议等,促进区域履约合作和行动落到实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合作,举办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对话,成立了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国、中亚、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中国卫星大数据服务公约全球数据平台,为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等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分享技术、交流经验,为实现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和“G20土地退化倡议”远景目标,遏制土地荒漠化、建设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05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