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鸣 镝】
作者:蔺紫鸥
当地时间2月10日,美国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这一政策实则恐将美国经济再度推入通胀加剧、供应链紊乱的恶性循环。挥舞关税大棒非但无法逆转产业变迁规律、保护本国就业,反而会推高物价,令普通民众承受更高生活成本,阻碍美国经济增长,损害全球经济复苏的集体利益。
近年来,美国对多国采取税上加税的关税政策,早已被证明是“一场昂贵的幻觉”。瑞士银行直接指出,美国加征关税对其经济增长的危害可能比通胀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或拖累美国GDP增速0.8~1个百分点。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发表的报告显示,如果中国对美作出对等回应,那么在特朗普第二个4年任期内,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减少550亿美元,通胀率将上升20个基点。
2018年以来,尽管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最高达25%,但对美制造业就业的“帮助”微乎其微。美媒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2024年7月,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仅增加了1%。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监管与市场中心主任桑贾伊·帕特奈克更直言,关税导致美国各行业至少损失了14万到27.5万个岗位。
一味加征关税无法振兴美国制造业,反而会阻碍“重振美国制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制造业在美国GDP中的占比为12%,如今则降至10%左右。美国制造业严重依赖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中间品,如今对这些中间品征收高额关税,只会大幅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发现,每“挽救”一个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就要花费几十万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所谓“回流”岗位多集中于食品加工、基础化工等低附加值领域,而计算机、电子设备等核心产业岗位仍在持续外流。
关税战没有赢家,加征关税的本质是对本国消费者征税,以民生福祉为代价换取政治口号。特朗普政府激进的关税政策将推高几乎所有类别的商品价格。从沃尔玛货架上的家用电器到建筑工地的钢铁材料,物价上涨正在全方位渗透美国经济肌理,并对美国高通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多项研究显示,关税压力最终转嫁给了美国普通消费者。据穆迪公司早前推算,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加征对华关税92%的成本,美国家庭每年因关税而增加1300美元的开支,生活成本不断升高。去年12月一项针对2000名美国居民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人出于对未来关税的恐惧而选择囤货。
即使进口商不愿将增加的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而选择自己吸收部分成本,长期来看也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裁员,缺乏长久的竞争力。由于关税成本上升,一些公司甚至将更多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及其他国家——这与关税的预期效果恰恰相反。
对华关税已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负资产。《华尔街日报》称,特朗普首个任期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后,中国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已从2017年的22%下降至2023年的约14%,但是,美国对中国不断加高的关税对于遏制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总体贸易逆差“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和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美国国际贸易逆差总额达9184亿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1335亿美元。有经济学家分析称,关税战很可能使美国贸易失衡进一步加剧,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关税,美国出口总量以及全球贸易总量都可能下降。
美国加征关税的“大火”终将扰乱全球市场竞争秩序,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强调,美方加征关税将加深经济不确定性,破坏全球市场的效率和一体化。2月12日,加拿大省长团会见美国白宫高级官员,为反对向加拿大商品加征关税进行辩护。墨西哥各界人士表示,“美国优先”并不意味着“美国孤立”,加征关税不仅冲击墨西哥经济,还将影响整个北美地区的发展,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1930年,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将平均关税提升至53%,最终导致美国出口额暴跌,全球贸易规模腰斩,加深经济大萧条;20世纪80年代,美国迫使日本同意对美出口汽车实施自主限制,后又对日本进口摩托车征收高达45%的关税,但这并未使美国汽车产业重回巅峰。这些历史教训揭示:任何试图以关税高墙隔绝经济规律的国家,终将承受自我封闭的代价。
在经济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各国应铭记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开放合作方是正道。面对全球性挑战,唯有拆墙而非筑墙,寻求共识而非诉诸对抗,才能跨越发展鸿沟、促进包容性增长,共同迈向稳定与繁荣的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