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南帆
昔日读到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心中不由一动,觉得与五柳先生很有同感。后来突然想到,这句话会不会说了两件事?“不求甚解”与“欣然忘食”或许可以指两种类型的书。
一种类型的书倾向于告知种种知识,典型的莫过于字典或者百科全书;另一种类型的书倾向于讲述某种道理,譬如哲学、科学或者众多冠以“理论”称谓的著作——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社会学理论,如此等等。前者通常聚焦单独的对象或者题材,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从各种历史小掌故、某处的地方风情到一道名菜的烹饪方法,众多知识纷然杂陈;后者往往涉及普遍的意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大道相通,万物一理,道理的数量当然远不如形形色色的知识。
由于粗枝大叶,记忆草率,我对种种知识缺乏精益求精的考究,“不求甚解”之余,只是记住若干出处与获得路径,待到需要的时候重新查证。“欣然忘食”的多半是倾向于讲述道理的书。我的心目中,曹雪芹的籍贯、身世、居所谓之“知识”,《红楼梦》对中国小说史的贡献谓之“道理”;鲁迅每一日吸多少支烟卷、嘴里坏了几颗牙齿属于知识,鲁迅批判精神开拓的新型现代空间属于道理。这说明,一种知识只要三言两语,阐述的道理则必须思考、分析、论证,乃至接受辩驳。当然,所谓的道理不一定诉诸长篇大论,重要的是指出表象背后隐蔽的规律。譬如,许多人意识到信息的可贵,但是,只有少数理论家指出,信息使用权的意义远远超过所有权。与一辆汽车或者一幢房子不同,信息并非一个固定的物品,转赠他人之后自己仍然可以拥有,擅长使用才能赋予信息真正的生命。这种观点超出了人云亦云的知识而揭示出某种特殊的道理。不少知识囿于固定的时间与空间,未免带来“干卿何事”之感。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知识再也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必要花费精力研习与传承?如果一种知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有了广泛的适应范围,这种状况即是转入“道理”范畴的标志。
当然,所有流传的知识无不包含某种道理。但是,一时一事的知识似乎只是一些琐碎的小技,如同一堆叮叮当当的零钱。钱钟书先生博雅淹通,古今中外的典籍仿佛无所不知,著作之中驳杂的引文数量多得吓人。但是,一位学者似乎稍有微词。他的妙喻即是,这些学问如同“一地散钱——都有价值,但面值都不大”。另一位学者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觉得如此渊博的学问还可以引申出若干“永照千古”的明珠,小打小闹的挥洒可惜了。这些说法无不隐含某种预设:所谓的真知灼见必须讲出一些普遍的大道理。这是许多人对知识的期待。文学史研究之中,一些琐碎的考据之所以遭受非议,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考据所陈述的知识与文学之为文学的道理脱钩了。
无论知识还是道理,均可能出现差错。然而,两种差错所带来的影响大不相同。误以为李白的籍贯是浙江,记错了苏东坡出生的年份,这种知识性错误可立即纠正;弄错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则可能产生整体性偏差。一个成功的研究既需要完善的方案设计,也需要准确的数据。许多经验表明,数据的误差犹可调整,方案设计的错失很难拯救。前者往往缘于知识的欠缺,后者多半因为道理不通。
显然,知识与道理的区分取决于个人兴趣、学科专业与阅读习惯,没有须共同遵循的固定通则。可以猜测,许多人不赞成这种区分,或者区分的标准不同。对于一个牙医来说,鲁迅的文学成就仅仅是知识,他的牙齿状况显示的病理才是所谓的道理。
一些人可能提出,琐碎的小技又有什么不对?一幢大楼不就是无数的沙砾堆积起来的吗?不要迷信“大”,“小”与“大”的划分以及等级设置来自各种文化观念与权力,福柯谈论过这些问题。某些曾经的道理如今成为知识,只不过是时过境迁被贬到边缘位置。钱钟书的著作才是传统学术的正统,他之所以坚持这种写作方式,恰恰是因为不信任那些貌似宏大的“道理”。在他看来,许多理论大厦都在时间的磨蚀之下垮塌了,只有那些星星点点的知识迄今仍然有价值。别向他老人家炫耀种种理论大部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不为”本身就是一种道理。我对诸多不同意见持开放态度。世界如此之大,视角的改换往往意味着另一种解释的框架,提供了另一套区分轻重缓急的准则。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书是读不尽的,必须有所选择,必须明确选择的依据——这是以往时常提到的。然而,强调知识与道理的区分,很大程度上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文化生产的主体正在发生某种改变。人工智能已经相当规模地介入写作。由于关键词的提示与搜索引擎的作用,庞大的语料库可以轻而易举地支持旁征博引。如果说,知识仓库的贮备事先由机器完成,以至于可以随时调阅,那么,一本书给予的道理启示更为重要。无论是孔子的“修齐治平”、朱熹的“天理”,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海德格尔的“存在”,这些思想与其说来自语料库的积累,不如说依赖文化大师创造性的一击。种种出其不意乃至石破天惊之论超出了陈陈相因的累加,而源于某种奇特的爆发。我时常期待从那些讲述道理的著作中感受“爆发制造”的冲击。这会带来一个顿悟,也会带来一种享受。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1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