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当代世界哲学地图中的汉语哲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当代世界哲学地图中的汉语哲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4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术争鸣】

  作者:王俊(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汉语哲学”是近年来中国的哲学研究中的热门论题,围绕着这一主题的阐释和争论已经十分深入。笔者尝试从跨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从世界哲学的宏观视野来认识汉语哲学,为光明日报哲学版之前刊发的几位学者关于汉语哲学的论述做一点补充和拓展。

当代世界哲学地图中的汉语哲学

光明日报哲学版围绕“汉语哲学”相关问题刊发的系列争鸣文章。资料图片

  参与全球思想对话的汉语哲学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汉语哲学”中的前置定语“汉语”,无论是指语言还是汉语所表达的文化传统,都远远无法囊括“汉语哲学”要研究的对象。“汉语哲学”既不是以汉语这门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哲学的分支,也不是关注中国传统思想的本土哲学。毋宁说,这里的“汉语”是一个视角或者出发点:基于汉语经验的哲学研究。“汉语哲学”是以汉语为视角的或者从“汉语世界”的生存论经验出发的哲学研究,它所面对的是当下世界的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哲学问题。“汉语哲学”中的“哲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哲学,即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为核心、以纯粹理性和普遍真理为特征的知识形态,而是广义的哲学,即人类个体和共同体对于自身生活、认知方式、伦理道德等进行的系统性反思和表达,并且提供了多元思想相互交流理解的框架。

  应该说,“汉语哲学”概念的提出是学界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时代感的谋划。“语言是存在之家”,无论在哪个传统里、哪个时代中,语言都是个体和共同体生存经验展开的最重要承载者。对于哲学而言,语言更是反思活动展开的最核心部分,世界万物和人类生活的形而上学特征就是通过专名、概念、范畴以及意义建构实现的,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看来,世界正是在语言命名中被给予的。因此,“汉语哲学”作为汉语学界主动的学术建构,用特定的语言来刻画哲学活动,是具有高度洞察力的。其优越性表现在:首先,揭示了哲学的关键内涵,即从个体和共同体的独特生存经验和生活世界出发来把握哲学,而语言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建构要素;其次,克服了用地域、国别、民族等来刻画哲学,这些传统方式负担的政治历史社会要素更为复杂,与之相比,语言无疑更加接近思想本身;最后,语言意味着不同主体之间的表达和相互交流,由此主体间和共同体间的共同世界才得以被建构。可见,汉语哲学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致力于通往多元哲学的相互对话与理解。

  “汉语哲学”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哲学”追求的是最普遍的人类知识,而汉语则是具体的文化语言形态,这也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先天困境。哲学的“普遍性”始终是抽象的,但对任何生活经验的反思都是在具体文化语境中进行的,没有哪个个体可以拥有普遍的实际生活经验。因此,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动词,理解为具体个体或者共同体的反思行为,那么哲学始终是由具体的行动主体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语境中展开的。我们在理解哲学所追求的“普遍性”时,只能把这种普遍性看作一种普遍的思想姿态,而非具有实质内容的普遍命题。比如,“人是什么”是经典的哲学问题,但在漫长的思想史上没有任何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能够就此问题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回答。因为所有的回答都是基于特定时代和文化传统作出的,而其中那些比较出色的答案会成为其所处时代基本观念的建构性要素。对于哲学而言,其普遍性存在于问题之中,至于包含实质内容的答案则是多元的,这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的“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在这一点上,笔者非常赞同孙向晨教授对于汉语哲学的定义,即汉语哲学是对汉语生活经验的哲学反思,并基于此可以拓展到人类的普遍生活经验。这里的普遍性并非抽象的实质性真理,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构成”,是一个可以容纳多元文化的框架。借用庞学铨教授的论述,“汉语哲学是哲学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普遍哲学具有生成性、多元性和可能性的特征”。

  基于此,笔者在这里设想了一种比韩水法教授所言的广义上的汉语哲学、孙向晨教授所言的“基于‘汉语世界’的生存论经验”研究更为广泛的“汉语哲学”,即以汉语为载具的或者以致力于“汉语生活世界”的哲学研究为契机,面向人类普遍的思想交往活动,重新设想和绘制世界哲学地图,以此推动当代思想世界更为多元的对话。广义的哲学活动曾以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英语乃至希伯来语、班图语等不同语言载具为媒介,经由不同的“生活世界”展开,为特定时代的知识构建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众多语言之中,汉语有着绵延不断的文字、文本和思想传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影响广泛而持久的汉语文化圈,同时汉语又具有能够容纳异质文化因素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融入世界文明对话和新技术时代的高度包容性。因此,今天我们致力于推动“汉语哲学”的讨论和建构,一方面,是在充实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汉语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是在尝试进行哲学的全球对话。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天的“汉语哲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与某些哲学具体研究论域争抢地盘上,也不应满足于自身学科界限的精确定义,而应转变为一场由汉语共同体为主体、面向未来世界的思想活动。这场思想活动并非要建构一门相对于西方哲学的构成中西二元对立的新的哲学,而是要让汉语共同体融入世界哲学对话中,以更为开放的姿态绘制基于多元对话的世界哲学地图。由此,汉语才能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思想语言之一,汉语经验才能成为未来哲学的重要出发点。

  汉语哲学的三个特征

  从重绘世界哲学地图的角度,我们可以概括汉语哲学的三个特征:文化性、开放性和未来性。

  汉语哲学是以汉语为载具或者立足于汉语世界的生存论经验而展开的思想活动,这标识了汉语哲学的文化性。文化性实际上刻画的是哲学活动的语境特征。哲学活动需要有一个施动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具体的、情境化的存在,语言和文化则是这种情境的重要建构要素。在这里,德语哲学、非洲哲学或者汉语哲学等对应的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哲思主体。主体的丰富性恰好消解了西方启蒙观念中抽象的“理性人”的概念,进而实现非洲哲学家维雷杜所言的“心灵的去殖民化”和“概念的去殖民化”,从而拓展了“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在人类的多样性中存在着哲学真理的多样性”,由此重绘世界哲学地图才成为当代的思想使命。此外,汉语哲学的文化性还意味着,汉语哲学与其所身处的汉语文化传统处于不断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之中,传统的思想资源要不断地参与当下的哲思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汉语哲学重合于“中国哲学”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提倡研究汉语哲学也并非强化“以中释中”,而是以更开放的姿态把以汉语为载具的哲学思考嵌入世界哲学研究中去。

  这就引出了汉语哲学的第二个特征:开放性。与作为哲学二级学科的“中国哲学”相比,汉语哲学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开放性。汉语哲学强调了多元主体和多元哲学形态的开放性。汉语哲学坚持哲思主体的文化性和语境性,以开放的姿态设想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哲学。今天的哲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达成以下共识:发端于古希腊、以逻各斯为特征的理论形式仅仅是哲学的一种类型,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思、美学的联想性思维、以血缘和家庭经验为基础的伦理规范乃至无书面文本的口述哲学等构成了全球范围内丰富的哲学形态。此外,汉语哲学意味着研究论域的开放性。汉语哲学不是哲学的分支或者研究领域,而是哲学在汉语这一语言和文化空间中的呈现活动,其边界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有助于推动完善我国对哲学门类下二级学科的划分机制,汉语哲学倡导打破哲学不同二级学科和研究论域的藩篱,意味着哲学学科发展的更大可能性。基于以上两点,汉语哲学实际上蕴含了思想对话和交流的必然性,通过其表达载具的语言来刻画一种哲学,意味着同时认可不同语言载具的哲学和思想传统。多元哲学之间必然要展开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汉语哲学”的“汉语”既非研究对象,也非学科边界,而是通往世界的思想道路。

  汉语哲学具有高度的未来性。正是因为汉语哲学并非囿于特定文化语境与历史传统,而是通往多元的全球哲学对话,直面新技术时代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它也具有面向未来的建构性特征。一方面,汉语哲学不仅要反思和表达汉语世界的生存经验,更要以汉语为载具或以汉语世界的生存论经验为途径,参与建构多元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世界经验中的最大公约数。在这个意义上,汉语哲学是汉语共同体的家乡世界与非汉语文化的陌生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汉语共同体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拓展家乡世界的思想实践,是寻找当代人类思想和价值世界重叠共识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时代,汉语哲学还意味着汉语共同体应当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新技术问题与人类生存问题,应当为此无保留地贡献自身所有生存经验和思想资源,以“开源”而非封闭的姿态为未来人类共有的无限知识作出贡献。

  汉语哲学与世界哲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重绘世界哲学地图,并非要在破除西方中心论的同时,又以某种带有自我普遍化倾向的文化本位主义为出发点重蹈覆辙,为人类思想世界树立新的中心,而是要开启不同哲学和思想传统普遍交流的框架。汉语哲学的“汉语”并非仅仅指作为表音及表意体系的语言,更意味着汉语共同体独有的思维方式、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世界维度。汉语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存在论经验,强调了哲学的在地性和历史性特征,揭示了不同文化传统中多元哲学之间的差异,也正是基于差异,才更需要文化间和思想间的平等对话。同时,作为哲学之表达载具的汉语又昭示了世界范围内多元思想相互交流的新路径。作为生活世界的表意系统,汉语承载着延续古今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了开放包容的姿态,通过跨文化交流不断接受异质经验,相应引发了语言本身和哲学内涵的转变,以此容纳新的意义和生活经验,把它变成自身经验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汉语哲学的参照系并非西方哲学,而是世界哲学。在世界哲学的背景下,哲学不应陷入普遍性和特殊性、西方和东方、中心和边缘乃至哲学和非哲学的无休止争执,而是要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普遍氛围,助力多元文化的“共同构成”。在这个意义上,汉语哲学的目标不是把世界哲学抽象成对抗性的二元架构,而是强调建构性、整体性思维,从汉语经验出发、破除一切中心主义企图,基于此重构当代世界哲学,以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面对当今人类的现实问题。

  概言之,今天的汉语哲学既不是哲学的具体论域,也不是对特定思想传统的阐释,而是一场面向全人类、重绘世界哲学地图的思想活动。汉语哲学应打破任何中心主义桎梏和学科壁垒,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在多元思想普遍对话中探寻解决时代之哲学问题的路径。如韩水法教授所言,汉语哲学“表明汉语共同体整体精神活跃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力”,积极参与全球思想对话,为当代的世界哲学地图贡献汉语共同体的思想力量。今天,我们致力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和理论的本土化,同时更应认识到这些尝试只有在充分深入的全球对话背景下方能实现,本土化和全球化是相互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汉语哲学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具体阐发。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古典汉语意识思想与现代意识理论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4日 15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