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网络文学经典化亟待探索新的文学性标准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网络文学经典化亟待探索新的文学性标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2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面面观·新媒介与文艺经典化】

  作者:王玉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1 网络文学能否经典化讨论中的三个“担忧”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是可能的吗?这一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常常是基于如下几个担忧:其一,网络文学是一种商业化的文学,以娱乐大众为目标,难以产生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其二,网络文学诞生于网络空间,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流动性,难以产生稳定的文本形态;其三,以纯文学为核心被创造出来的文学经典化机制,难以适应网络文学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

网络文学经典化亟待探索新的文学性标准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网络文学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资料图片

  第一个担忧的隐含前提是,文学的商业属性、娱乐属性,与其思想性、文学性是天然互斥的。但是,一方面,能够承认和满足人的情感欲望和娱乐需求,本就是文明发展成果的一种显现;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成功的商业机制与娱乐属性,使其与广大读者紧密连接。能够真正得到大众认可的网络文学作品,一定是与大众“心心相印”的作品,是与大众的情感、观念、生活、经验有印证、有共鸣的作品,同时也是让大众觉得“好看”“有趣”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究竟源于何处呢?或许其起点恰恰在于与大众“有关”,以及让大众觉得“有趣”这两个方面。

  在思想性方面,当然,作者的阅历与思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绝不应该是某种已经成形的、明确的哲学观念的文学转译,否则文学确实永远只是哲学的仆从。文学的思想性应该从故事世界中,从人物行动、角色关系与情节发展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它甚至未必能够得到作者本人清晰的逻辑化表述,因为它是故事世界每一个侧面的复杂合集,是每一个角色依据其本性与处境所做出的每一种抉择的复杂合集,文学的思想性应该闪耀在世界与角色基于自身的规律与意志进行运转和行动,以至于无限逼近作者掌控力极限的那些时刻。在《道诡异仙》中,庞大故事世界的每一处关节都富含“意味”,“意味”与“意味”彼此连接,构成复杂而混沌的意义系统;在《十日终焉》中,许许多多的角色命途交错,不同的经历与立场推动他们走向各不相同的人生……而所有这些文本内部的复杂性,都建立在“与大众有关”这一原点上,这意味着所有这些以叙事为方法的思想都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尽管呈现为虚构幻想故事,但它们依然是关乎现实的。

  文学性则是对人们朴素的审美愉悦的归纳、提炼与升华,是对于为何“好看”、如何才能更“好看”的不断追问、反思所得出的经验技巧和理论总结。在数码媒介时代,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的技术前提。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代表性文艺形式,必须充分适应这种新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孕育出新的文学性系统,这与其说是对网络文学的期许,不如说是网络文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在网络文学精品化进程中,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叙事资源多样化,叙事技巧升级,超长篇网络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世界架构与情节组织更加复杂,新的风格、类型和人物形象序列层出不穷,这都是网络文学在艺术上快速走向成熟,不断发掘自身优势,孕育出自身艺术特色与新的文学性追求的体现。概言之,网络文学的商业属性、娱乐属性,与其思想性、文学性并不互斥,甚至网络文学的商业机制带来的读者中心制,恰恰是网络文学孕育其思想性、文学性的重要源泉。

网络文学经典化亟待探索新的文学性标准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网络文学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资料图片

  第二个担忧,也即网络文学具有流动性特征,缺乏稳定的文本形态,确实体现出对网络文学新特性的洞察,但今天中国网络文学的主流形态依然是在商业网站连载的长篇类型小说,尽管网上发布内容的修改成本远低于纸媒出版,但我们仍然应该承认,这些长篇类型小说是具有一个能够被作者和读者承认的明确文本形态的。不过网络文学的流动性还包含着另外一层含义:网络文学是一种在作者和读者群体的密切互动中生成的文学,是一种密切参与网络舆论场的文学,网络文学一旦脱离其原本的语境,被当作一个孤立的文本进行评判时,常常会面临一定的信息减损,这确实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但对网络文学的语境化的阅读和考察,与对网络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们共同勾勒出一部作品在不同维度上的信息。不少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经过十年、二十年,仍然能够被新的读者接受和喜爱,这已经证明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是有脱离其原生语境、跨越时间和社群的能量的,这种能量就是经典化的潜力。

  第三个担忧,也即现有的文学经典化机制与网络文学不适配,这实际上并不是网络文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原有的文学机制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文学环境中需要不断调适自身,以适应文学发展的需要。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事实上一直在进行中。它首先发生于作者和读者群体之中,无论是商业榜单、作品评分、读者评论,还是推书博主发布的推文贴、老书虫自发撰写的网络文学史,都不断地将更好的作品遴选出来、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这一经典化过程不是到选出作品就结束了,被遴选出来的作品会在口口相传中成为新作者学习的对象,成为新读者形成自己的阅读口味过程中的重要参照。也就是说,这种自发的经典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系统,它保证了网络文学内部优秀创作经验、创作技术、题材与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2 对网络文学新的文学性标准的探索,是网络文学经典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从文学发展机制的角度来讲,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最大困难在于评价标准的确立。如前所说,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代表,诞生于数码媒介与网络空间之中,文本样态与接受的文化资源都与此前以纸媒印刷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存在明显区别,相应地,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中,幻想题材的占比是很小的,严肃文学的评价标准常常围绕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展开,对于文学中的超现实内容缺乏有效的阐释话语和评判标准,通常只能将超现实内容视作现实社会的镜像或寓言,考察其与现实的直接对照关系。但对于有着极其丰富的幻想题材作品的网络文学而言,这一套评价标准显然缺乏有效性:一方面,网络文学所呈现的幻想世界本身,需要得到评判,这种评判的依据应该是幻想世界本身的完成度、复杂性、创新性、趣味性、美感等,而非其与现实的关系;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中幻想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也非常复杂,远非镜像或寓言可以概括。

  在网络文学社群内部,幻想世界架构的复杂化,成为近几年网络文学创作的一个鲜明趋势,关于幻想世界的构造方式、世界设定的运用方式、世界与人物的关系等问题,已经有很多的探索和讨论;学界研究者也开始关注相关问题,对于网络文学中幻想世界的构造方式和评价标准有了一些初步研究。例如黄馨怡的《从“讲故事”到“写世界”——论网络文学“世界观设定”的三种面向》,就是专门拆解、讨论网络文学幻想世界构造法的学术成果。类似这样的探索,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文学,探索网络文学新的文学性标准。

  反过来说,基于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和研究,我们也可以反思既有的文学性标准,获得一些新的理解。例如“典型性”,这是在对文学的评价中反复出现的概念。在现实主义的语境下,判断文学人物典型与否的参照系通常是社会现实,也即这一人物是否反映了社会的普遍性特征,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在幻想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典型性”是否依然可以是一个有意义的概念,它又将意味着什么呢?一个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从他所处的同类人物序列来看,如果这个人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同类人物共同包裹的叙事动力机制,那么他就应该被视为这个人物序列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从他与其所处的故事世界的关系来看,如果他的存在能够揭示这一故事世界的深层结构和核心矛盾,那么他就应该被视为这个故事世界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近年来的网络文学在架构幻想世界时,有时喜欢将信息设定为世界的本源,这与网络文学赖以存身的信息环境密切相关。或许我们也同样可以以“信息”这个关键词为出发点来理解“典型性”——更具“典型性”的人物,就是在文本内部的信息系统中,信息密度更高、负载关键信息更多的人物。这与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典型性”概念并不冲突,但与此同时又提醒我们注意,人物的“典型性”不仅体现在他与现实社会的对照关系中,也体现在他在文本内部信息系统中的位置上,它不仅涉及如实再现的问题,也涉及艺术构造的问题。

  对网络文学新的文学性标准的探索,是网络文学经典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解新大众文艺的艺术特征的重要渠道,也为我们反思既往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提供了契机。目前,这种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长远的努力。

  3 经典化本身是过程,是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学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尽管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成了一个多方探讨的话题,但经典化本身不应成为唯一目的,而是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学发展的方式和手段,成为推进文学共识的协辩场域。在这一意义上,网络文学的新的文学性标准也好,经典作品序列也好,或许在很长的时段内都不可能彻底稳定下来,因为新的思考与观点会不断出现,网络文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将是一个漫长的、充满争论的、不断变动的过程。

网络文学经典化亟待探索新的文学性标准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网络文学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资料图片

  在文学机制的层面,网络文学基本继承了严肃文学的经典化程序,以纸媒出版、评奖、文学史书写等为核心。这一套系统对于已经发展成熟、评价标准也比较稳定的严肃文学无疑是有效的,但在网络文学领域或许仍有优化空间。以评奖为例,截至目前,网络文学评奖事实上缺乏不言自明的、权威性的评价标准。特别是,网络文学与其他新大众文艺类型一样,具有鲜明的分众特征,网络文学的创作常常是圈层化的,男频和女频、现实题材和幻想题材以及不同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圈层壁垒,不同圈层之间对作品优劣的评价标准各有侧重,甚至有时可能针锋相对。如果标准不明晰,那么评奖的结果就难以讨论和比较,评奖对创作的引领作用也无法充分发挥。对评奖范围进行细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已有一些网络文学奖项将现实题材与幻想题材,或男频与女频分开评选,这样可以使评选标准相对集中;在评奖过程中公开本次评奖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并允许社会讨论或许也是有益的。这种开放性、建设性的姿态能够增进社会理解,增强评奖机制的关注度和引领作用。

  大众创作、大众阅读、大众评论是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鲜明特征,因而,网络文学经典化过程不能绕过大众自发推进的经典化进程及其成果,而应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文化管理部门、学院、大众等多方意见的融汇和对接;要信任大众的审美品位和判断力,参照网络文学作品的商业成绩和读者口碑,校准经典化的标准。

  总而言之,经典化是手段,旨在发掘网络文学作品经典序列的过程中,不断增进我们对网络文学的本质与艺术特征的理解,推进建立共识性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最终引领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提升,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于时代。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2日 09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