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尚杰
人们说,中国的草业科学,是他用一生最好的年华,在西北大草原上默默“种”出来的。
你知道吗?这位老人已101岁了,可每天仍在坚持工作!
清晨7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的书房里便亮起了灯光。
打开电脑,把电子文档用硕大的“小1号”字体投影在一面大屏上,他拄着拐杖缓缓走到座椅前坐下,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虽然近年来视力下降得厉害,但任继周每天仍坚持工作5小时。他说:“能做多少就要做多少,我要爱惜‘借’来的三竿又三竿的时间。”
2023年,他开办了“草人说话”公众号,分享自己的学思与感悟。“草人”是他的自称,草业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任继周的少年时光,在炮火连天、饿殍满地的战争年代度过。1943年高中毕业,他以高分考取原国立中央大学的冷门专业——畜牧学。入学时,农学院院长冯泽芳问他,为何报考这一专业?任继周朗声回答:为了改善国人的营养结构,让人人都能吃肉喝奶!
毕业后,任继周又留校进修,师从王栋教授研习牧草学。1950年,在兽医学家盛彤笙盛情邀请下,他携妻子从南京辗转来到兰州,成为兰州国立兽医学院的一名教研人员。陪伴他的,是恩师王栋赠予的一副对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
别人眼里偏僻、荒凉的大西北,却是任继周挚爱的科研热土。他在日记中写道:“甘肃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再到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地区,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类型非常复杂,我可不能浪费这块宝地。”
当时的中国草业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深入调研,任继周花数年时间跑遍了西部多省的草原。交通不便,这位瘦弱的青年就骑马、骑驴、骑骆驼,在无边的戈壁原野间连日颠簸。有时路边是峻峭巉岩,把他的腿磨剐得鲜血淋漓;有时路边是万丈悬崖,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1956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天祝县乌鞘岭马营沟,任继周和同事们扎下两顶帐篷,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高山上的夜晚,滴水成冰,为了保护实验需要的蒸馏水瓶不被冻裂,他常把瓶子抱在被窝里睡觉。
跨越重重难关,他和同事们摸清了草地生态系统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他率先试行高山草原划区轮牧、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创立了世界领先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为草原学向草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边“育草”,一边育人。
任继周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为我国培养了草业领域第一批专业人才。此后数十年间,他从未离开过挚爱的杏坛,培养的大批学生已成为我国草业科学科研、教学、产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名气越来越大,诱惑也接踵而来。
1981年,美国一家研究机构邀请任继周前往工作,待遇优渥。此时,恰逢他呼吁多年的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筹建通过审批。“我哪儿都不去,就搞这个研究所。”任继周态度坚定。
此后,北京、南京等地多所名校也高薪聘请。学生们出于身体健康考虑,都劝他换个环境。可没人“拗”得过他:“不去!我的根就在大西北、在大草原。”
记者采访任继周,常常问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留在西北的。他的回答永远是这句话:“我就没有困难,我在西北住得好好的。”
那两顶帐篷搭建的天祝草原定位试验站,如今已发展为甘肃省祁连山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环境大幅改善,每年都有一批批年轻的面孔来到这里开展科研。
为了激励年轻学子把草业研究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任继周倾尽家中积存,累计捐款近700万元,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6项奖学金。
“从来草原人,皆向草原老。”这位老人心中自有一片生生不息的草原,他希望,更多有志于此道的年轻人投身这片广阔草原,以一株劲草的姿态度过一生……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