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晨曦走笔】
作者:黄凡(南开大学社会学院青年教师)
皖南村落的白墙上,明丽的壁画与斑驳的砖瓦相映成趣;浙江衢州的河畔,废弃水电站蝶变为生态美术馆;贵州丹寨的蜡染纹样通过VR技术走向了国际艺展……这些充满张力的画面,正是当代中国青年投身“艺术乡建”的生动注脚。当城市化浪潮推动乡村人口外流,一群怀抱理想的青年却反向而行,在守护乡愁与拥抱现代之间,以艺术为犁铧,在乡土深处开垦出文化振兴的新田。近年来,笔者在各地农村调研时,发现不少青年艺术工作者把乡村当作艺术创作的舞台。这场实践不仅是对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也尝试回答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赓续乡土文明的根脉。
创新与跨界,让乡土文化焕发新春。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艺术乡建青年往往善于打破成规,他们常将建筑、设计、音乐、数字科技等融入乡村艺术实践,以创新思维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基因。在浙江杭州外桐坞村,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众多院校的青年艺术创作者通过“艺术+AR”的数字化手段,共同完成“元宇宙村”的创作,成为外桐坞乡村文旅的一个全新体验点;而在江西婺源,徽州三雕非遗青年传承人俞兴宇通过使用天井自动化装置,使徽派建筑“四水归堂”的传统理念和现代建筑的灵活性、实用性设计交相辉映。种种案例揭示出:艺术乡建青年群体成长于乡城流动加速期,兼具城市文明熏陶的气质与乡土文化基因;这种双重文化背景赋予其独特的跨界能力——既能运用现代技术和艺术语言构建审美话语,又能敏锐捕捉乡村社会的文化密码。艺术乡建青年以创新为媒,在乡土性与现代性之间架起桥梁,之于乡村文化振兴,可能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是“从老根上发新芽”。
赋能与共生,让艺术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如果说文化是根与魂,那么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青年善于用艺术赋能乡村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为乡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青年通过艺术让“沉睡”的美景变成“聚宝盆”,许多年轻人策划的艺术活动成为引流利器。在四川大巴山深处的毕城村,每年举办的大巴山花田艺穗节吸引游客蜂拥而至,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蓬勃发展。贵州洪江村,在青年艺术家的带动下,从“空心村”向“艺术村”蝶变:吸引各地艺术人才来这里,让旧村老房焕发新光彩。房屋租赁、民宿经营、艺术品展销等新产业在村中生根,让昔日闭塞的小山村搭上了文创经济的快车。这些实践似乎在回应70年前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经济转型的思考——青年通过艺术激活乡村资源禀赋,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为“乡土重建”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凝聚与融合,共建乡土艺术家园。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物质和文化,更关乎人心的凝聚。艺术乡建之所以具有内生动力,正因为它集聚了村民共同参与的力量,编织出充满温情的社区纽带。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北京半壁店村,“艺术半壁”美育中心周末向村里小朋友们免费开放,“艺术半壁”项目的发起人表示:“我们希望让村里的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感受艺术、学习艺术。”更重要的是,在青年推动下,乡村从被动接受的客体,变成了主动创造的主体。在云南帕连艺术村的建设过程中,村民主动参与建造共同的艺术家园“你们的美术馆”,寓意为全体村民共享;从青年艺术家们创作介入到村民自愿加入创作,村民凝聚起主人翁精神,共享艺术乡建成果。在湖北樊家湾村,设计团队带动村民一起参与创作,通过“赋能型设计”,村民重拾了对本村文化的自豪感。可见,艺术乡建更深层的价值还在于推动了乡土社会的关系网络从血缘、地缘向文化认同扩展。
青年的艺术实践正在重绘乡村的文化版图,他们以创新延续乡土根脉,以产业激活内生动力,以美育凝聚社区认同,在乡土中国的图谱上标注出新的地标。我们相信,这些带着露水与颜料的青春故事,这场始于文化自觉的社会实践,终将在乡土沃野上绽放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绚丽之花。
本期选题支持:刘平安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5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