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班彦开始“种日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班彦开始“种日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26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郝泽华 王雯静 万玛加

  晌午,阳光透过红艳艳的窗花洒进屋里,吕有荣老人靠在炕上,眯着眼惬意地享受着“日光浴”。

  班彦,是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一个普通村庄。班彦这个词儿,在土族语里的意思是“富裕、幸福的地方”。

  为探访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正月没出,记者就来到了班彦村。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带记者走进了吕有荣老人家。

  84岁的老人身板很硬朗,口才也好,班彦的今昔,都在他肚子里呢!岁月的风霜,让他的谈吐颇有点“乡土哲学家”的味道。

  说起班彦的变化,他的概括是:以前日子苦,苦在日头;现在日子甜,甜也在日头。

  在老人的讲述中,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日头!日头一出,冒着金星子,又毒又烈,地里的小麦、青稞如果一缺水,用不了多大工夫,就会被晒死!“这祸害人的日头!为了抢苗苗,年年我们都要用驴子往山上一桶桶驮水。”

  为了让群众脱贫,政府想尽了法子: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放养结合,基础设施改造……然而,贫穷依然是如影随形!

  “多亏了县里来的那些专家,教会了咱‘种日头’!”

  2017年,县里来了一批专家,对班彦村进行了“脱贫会诊”,认为村里的海拔、地形地貌非常符合发展光伏产业。于是,当年年底,2兆瓦扶贫光伏电站在班彦村建成投产。

  “真没想到,日头往这‘蓝板板’上一照,就变成了钱!”说到这些,吕有荣老汉脸上的笑从眉梢淌到了心里。

  “靠卖光伏电站的余电,每年每户就能拿到2500元分红,乡亲们的收入一下子有了保底。”仲关因保接过了话头,“不过,乡亲们并没有满足,围绕着种下的日头,琢磨出了好多道道!”

  “都有啥道道?”记者很好奇。

  “村里看看去?”仲关因保拉着记者往村里走。

  目力所及,屋顶、路边、山坡上处处可见蓝色光伏板,周遭是青藏高原雄浑的土黄,连绵成片的蓝色“鳞片”置身其间,沿着山势起伏,在阳光下宛如碧波荡漾的海洋;太阳能路灯从村头一直连到山脚下;村道上往来穿梭的,是一水儿的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村委会旁边,“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格外吸引眼球……

  “别小看这些,一套下来,村里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吨。如今,我们可是青海第一个‘零碳村’!”仲关因保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书记,有客人呐!”路过一家农家乐,女主人热情地招呼着。

  “正好,先到你家看看!”绕过满堂游客,仲关因保带记者转到后厨。

  只见金灿灿的洋芋在灶台上煎得吱吱作响,炕锅土鸡炒得喷香、锅里正咕嘟着卤猪肉,香气弥漫,却没有后厨常见的那烟熏火燎。

  像是猜中了记者的心思,老板娘叶拉木花说:“全都换成电灶了!以前烧火那会儿,院里到处堆着秸秆、牛羊粪不说,墙都被熏得黑黢黢的!这不,用上了电,抽油烟机、电蒸箱、消毒柜全都添置上了……”

  班彦村不大,说着话,已来到了村边。眼前是一片温室大棚。

  “‘种日头’,一下子全盘都活了!高原种地,水很重要。以前我们种地全指着下雨,‘靠天吃饭’哪有保障!有了绿电,马进宏的生态农庄第一个在大棚里用上滴灌,一年四季水都能供到位!”

  仲关因保带记者走进了大棚。

  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滴灌管道纵横交错,一滴滴水珠缓缓落下,浸润出满棚生机。

  “我们正在试种大葱苗,等清明移栽走,再种上圣女果,正好能赶上夏天的旅游旺季,游客可以直接来采摘……”

  棚主马进宏言犹未尽,滔滔不绝给记者念叨起他的打算:“去年,生态农庄带动了村里50多位乡亲就业。今年准备‘再升级’,引进水肥一体的智能灌溉,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就更有保证了!”

  短评:还是要找对路子!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6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