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编者按
当课堂关注民俗,当传统对话未来,校本课程正在为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打开更大空间。为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各地中小学不再满足于标准化教学,而是立足学校特色、结合地域文化、融合时代需求,开发出一系列既有文化根脉又具创新气质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如同精心打磨的棱镜,折射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多维光谱。
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量体裁衣”的校本课程,既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又为他们的创新思维插上了翅膀。校本课程打破学科壁垒的勇气、链接古今的智慧、接轨未来的视野,正悄然重塑着教育生态。
沐着春光,让我们走进这些校本课程课堂,一起聆听校园里传统与现代的合鸣、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育红小学学生正在进行人工影响天气实景模拟。胡良川摄/光明图片
二月天,宜“筝”春色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草长莺飞二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新学期,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别开生面的风筝课开始啦!
扎骨架、糊面子、绘花彩……一个个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孩子们手中“活”了起来。随后,孩子们将亲手做的风筝在校园里放飞,兴高采烈,一片欢腾。
自2017年秋季起,学校美术教师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氏纸扎艺术第五代传人协同开发的“曹氏风筝”特色校本课程开始在教学中应用。
学校美术教研组长颜梦婷老师介绍:“学校十多名教师拜师学艺,加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队伍中,解决了他们带课资源有限的问题;建立电子资源库,将‘曹氏风筝’的相关文字、影像资料等进行整合,帮助师生开展学习活动;简化风筝制作流程,寻找适合小学生制作的替代材料……每一个学期,我们对于课程都有优化和调整。”
“曹氏风筝”特色课程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课程安排,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设置基础课程、精品课程与融合课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课程特色、形成记忆点,学校还推出了《沙燕家族》系列课。在原有基础上,围绕“曹氏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沙燕风筝,从课程内容、实践方式、融合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挖掘。现阶段,学校已形成了低年段以雏燕为主、中年段以小燕为主、高年段以肥燕瘦燕为主的系列特色课,让学生和“沙燕”一同成长。
与课程相配套,学校还开发了许多实践活动,如每年三月举办校园“风筝节”、开设“瑞瑞小讲坛”分享探究成果等。
“学校将课程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挖掘其中的美育、德育、文学、几何、体育、科技等多方面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综合学习活动中感受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颜梦婷说。
学校副校长衡雷表示:“加强儿童时期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就像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化种子’。相信在漫漫成长路上,它会成为孩子们心中永不凋落的‘文化之花’。”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路小学棒球社团的学生在练习击打动作。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学传统非遗,展时代活力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通讯员 石元元
舞台上,广东省粤剧院艺术家团队在团长黄燕的带领下,正与学生们一起生动演绎《天女散花》等著名粤剧选段;舞台下,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欢乐。
这是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非遗类校本选修课程的活动现场。谈及开课初衷,校党委书记黄雯说:“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决定从广州的本土文化抓起。因此,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非遗类校本选修课程。”
在岭南押花课堂上,广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傅庆军生动地向同学们讲授岭南押花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技巧、文化内涵。老师现场示范指导制作押花画后,同学们开始发挥想象,创意选材、设计、压制,创作出了以花为主材料的书签、贺卡、吊坠、笔记本封面设计等多种押花作品。
初二9班王思越同学上完课后意犹未尽:“我们把大自然的灵气带回家啦!花朵的绽放是短暂的,但押花可以让它们的花期永恒。在押花过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受每一朵花蕴含的美好。我喜欢押花,它充实了我的生活,让我放松心情,也让我更加爱惜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除了岭南押花课程、粤剧课程,学校的非遗类校本选修课还包括粤剧面谱绘制课程、广绣课程、广彩课程及鳌鱼灯等应季的时令性本土非遗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邀请到了广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亲临现场授课。
“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们不仅对非遗项目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还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传承非遗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黄雯说,“非遗类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学习选择,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推动了学校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马港镇高峰村生态茶场,当地中学生向茶农学采茶。刘建平摄/光明图片
竹韵悠长,拔节有声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3月4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的校本课程——竹文化课,在师生们的期待中开课了。
初一5班孙在赫同学细致地制作着竹艺术品,兴致勃勃地说:“这样的课堂太有意思了!”
竹文化课是该校开发的跨学科校本课程。竹,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坚忍、正直和谦逊的品质,这与学校教育理念高度一致。“华北第一竹园”及大运河文化带核心节点紫竹院公园距离学校仅500米。因此,利用“竹”这一小切口,做好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大文章,探索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不二之选。
经过一年打造、两轮迭代,目前竹文化课程以学科融合与课型创新为实现路径,采用项目式教学和主题探究的方式,开发了“四维一体”(文化—学科—课型—评价)的跨学科架构。文化维度上以古都文化(大运河、紫竹院行宫)、红色文化(爱国主义)、京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新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整合紫竹院与大运河资源,以生物、地理、历史等6大学科的课程标准为基础,构建“必修+拓展”学科维度体系。
例如,历史课上,汤瑶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大运河历史文化;美术课上,王师老师以紫竹院行宫为素材指导学生们篆刻创作;地理课上,李新平老师指导学生以竹为原料搭建竹民居模型;生物课上,黄湛江老师解析竹子生态功能,并在非遗竹编画中融入现代激光切割技术,体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杜妮阳老师则在竹炭皂制作中,融合化学与心理课程等诸多元素。
授课教师李红霞说:“我们不仅要学习竹的坚忍与谦逊,更要学习如何将这些品质融入生活,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共存。”
地理课上,初一3班的丁可滢和同学一起制作竹编房屋,她开心地说:“我学会了跟同学分工合作。‘完工’后我们和竹屋一起留影,那是很美好的回忆!”初一1班窦弈梵选修了历史课,他很喜欢课程最后的多样化汇报方式:“既有手抄报又有PPT,甚至还可以写小说。”初一2班夏艺菡眼神亮晶晶地回忆起在音乐课上和同学们以咏竹诗歌为载体,一起唱歌一起编手势舞的经历,这让内向的她渐渐开朗起来……
课程开发核心团队成员张晓辉老师介绍,经过研究,学校灵活设置短课时微课(知识输入)、长课时专题课(深度探究)、实地考察课(紫竹院调研)及选修课(竹编画、诗歌创作等)课型,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术性、趣味性和传承性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
学校校长孟祥影表示,竹文化课紧扣新课标初中生核心素养要求,以“文化自信、语言表达、科学思维、审美创造、社会责任”为培养主线,通过跨学科实践与文化浸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我们期待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实践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文化担当’的转变。”
与科学来一场活泼泼的“对话”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奕颖
“昼夜温差真的能催芽,看!这些小瓜苗又长高了1公分!”在松荫轩智慧农场暖棚,六顶“小黄帽”在苗床间晃动,园艺社的孩子们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记录数据,几双小手轻轻拨开土壤,细致地为新一批种子“安家落户”。
这是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灵山书院的一处校园科学角。秉持“处处是课堂、人人是老师、事事有学问、时时动脑筋”的校训,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积极探索“科学活教育”的校本课程实践,横向建构“基础素养课、阵地体验课、项目探究课、活动实践课”四大体系,纵向贯通“一二年级启蒙—三四年级参与—五六年级探究—七八九年级创新”九年一贯阶梯式发展,聚焦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通过跨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除了智慧农场,校内还有不少“亲眼看”“动手做”的科学阵地:创新实验室、气象场、天文星空广场……多样化的场景,让科学探究无处不在。《种子》系列课程是灵山书院“科学活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植于学校智慧农场的沃土,师生们以“种子”为研究目标,开发了《花生的一生》《制作植物滴胶》《模拟太空种植舱项目迭代》等一系列子课程。
执行校长傅孝杰介绍:“小学阶段是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打造场景、开设活动,就是要让孩子们在自主选择中释放好奇心,满足求知欲,在主课之外,通过校本选修课程,与科学来一场活泼泼的‘对话’。”
渐渐地,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小小科学家”。他们在家里开辟了一方“家庭实验室”——在书房、阳台,或是放上显微镜、试管、量杯,或是摆上一颗地球仪、一组昆虫标本、几株嫩苗,一场“科学探险记”就此开启。
三年级1班徐梦茹关于《橘子的沉与浮》的小实验,不仅在学校里收获了一批小粉丝,也让自己的小实验室获得宁波市“十大家庭实验室”称号。
不少孩子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一次大榭岛七顶山徒步活动中,湿哒哒、绿油油的苔藓吸引了二年级2班徐语琛同学的注意。他做了文字记录,并用画笔描绘了10余种苔藓的样貌,再以俯视图、剖面图记录其独特构造,通过查找资料、不断比对,终于完成了“苔藓生物小档案”,荣获第六届校园STEM文化节论文比赛一等奖。
灵山书院的“科学活教育”,是北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一个缩影。北仑区高度重视学校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区内共有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24门,市义务教育精品课程60余门。区教研室校本课程教研员乐素芬老师介绍:“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8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