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赵超(重庆市委党校副编审)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宝藏,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从敦煌壁画的飞天曼舞,到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从蒙古长调的悠扬辽阔,到侗族大歌的婉转空灵;从苗族的银饰图腾,到藏族的唐卡绘画……这些彰显着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瑰宝,宛若一颗颗镶嵌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闪耀明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因此,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民族文化,以自信之态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特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保护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就要激发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人的吟唱中,一首没有文字记载的古歌通过短视频传播,让天籁传遍世界;在云南大理的扎染作坊里,白族姑娘将“风花雪月”纹样印在潮牌卫衣上;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的草原上,马头琴演奏者用电子混音演绎传统曲目。这些场景揭示着一个深刻的命题: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时代性。因此,要从做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站位出发,让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永放光芒。
民族特色离不开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贵州“村超”足球赛将苗族鼓舞与体育赛事融合,观众席上的蜡染服饰与绿茵场形成美妙对话。这些自下而上的文化实践,构建起民族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民族文化创造者、守护者、传播者,民族特色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活方式。
深化文旅体融合,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民族地区要深入挖掘和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以乡村旅游为契机,在文旅体融合中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彰显民族文化的光彩。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深化以旅促文、以文促旅的融合模式,结合市场经济需求和时代特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丰富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模式和类型。如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方式,将传统的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中,推出更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文创产品。通过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将民族节庆打造成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增强民族文化的参与感与互动性,让游客在沉浸式的旅游体验中感受“活”起来的民族文化。
多措并举,促进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站在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民族特色要实现从符号提取到精神传承的跃升。就像三星堆青铜神树与现代光影艺术的对话,既保持着神秘庄严的仪式感,又焕发着科技赋予的未来感;苗族服饰中的百鸟图并非简单的纹饰堆砌,而是蕴含着苗族先民对自然崇拜的密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既保持独特性,又具备对话能力,最终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跨越。提取这些文化符号时,也需要深入解读其背后的智慧、精神与信仰。
融合多种元素,促进古今融通。将民族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影视创作、音乐制作等领域,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流行文化相结合,能够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时尚、亲民的方式呈现。在时尚领域,把民族传统图案如苗族的蝴蝶纹、满族的团花纹等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推出具有民族风情的时尚服饰;在音乐领域,将民族音乐与电子音乐、流行音乐风格相融合,创造出新颖的音乐作品。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像种子在新土壤里扎根,既维持着文化内核的稳定性,又伸展出适应时代的枝叶。
让民族特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还离不开创新呈现方式方法。保护传承好各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必将更加绚丽多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亦将更加光彩夺目。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