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胜
“别看它体积不大,力气可不小呢!”走进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展,一台轮腿式机器人正展示着灵活的越障行走技能。这款由北京高校自主研发的多模态重载轮腿式高机动平台,可以背着100公斤的货物连续走8个小时,面对垂直障碍、多级台阶、大坡度地形等复杂场景,都能轻松应对。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今年大会特别设立了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展,曾在春晚上扭秧歌的宇树科技人形智能体、北工大科研团队的番茄智能交互采摘机器人悉数亮相。主题展分国际、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布展,汇聚国内外高校的70余件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实物展品,集中展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校地企协同模式,吸引政府、企业、高校、投资机构与科技服务机构等交流洽谈。
大会主题聚焦“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地企协同发展”,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150余所高校、500余家创新企业及全球技术转移机构到会共商科技成果转化新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球化共享、全要素集聚、全链条融合。
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216项科技成果参会,遴选出 188项优质科技项目汇编成《全球高校科技成果项目集》并在开幕式上发布,涵盖高端装备与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一同发布的还有《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集》,汇集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93所高校在大学科技园建设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集》收录了中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校地企协同模式案例,展现上海大零号湾、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等特色做法,为校地企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秀案例借鉴。
会上发布了我国首套《“科创中国”技术经理人系列教材》,通过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系统、科学、可持续更新的技术经理人知识体系,培育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让科技与产业更好实现“双向奔赴”。大会还发起《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倡议》,旨在推动国际化高校科技创新领域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体系。
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起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各方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应如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飞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据介绍,北京工业大学已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引入一批技术经理人,对接企业需求,致力于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挖”出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表示,学校将继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力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校地企多方联动共同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大会设置了3场主题论坛,涵盖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圆桌会谈、科技路演、成果发布、现场签约等数十项活动,生动展现打通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全链条的山河湾谷实践,多项贴近民生、实现量产的科技产品在山河湾谷专场上进行首发报告。
据了解,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是北京市首个区校企深度联合建设的环高校创新功能区,自2023年10月启动建设以来,创新区持续构建项目成果资源库,开展高水平科研成果全流程转化。目前,已有50余项著名科技成果入驻孵化,涵盖智慧环保、机器人与仪器装备等方向,200余家企业入园注册,约33%的入驻团队实现公司化运营。
会上,北京工业大学先后与房山区人民政府、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公司签约,开启校地企合作新篇章;在与会嘉宾的见证下,朝阳产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启动。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何明表示,未来将携手各方继续努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北京3月30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1日 03版)